好欺负的晚清政府(第2/6页)

1800年之后,也就是乾隆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中国就逐步进入了一个灾难的世纪。以《丑陋的中国人》著名的台湾作家柏杨,在他的代表作《中国人史纲》中这样评价这个世纪:“本世纪是西洋的黄金世纪,但在中国却是羞辱的痛苦世纪,大黑暗日增沉重。”89这种羞辱的痛苦,当然政府感受得最明显,因为这时候的清政府是那样的虚弱,像一个晚期的癌症病人。我们看看这个世纪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就可以了。

1803年(嘉庆八年)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帝从圆明园返回紫禁城,就在他换轿欲进入神武门内的顺贞门时,忽从神武门内西厢房南墙后冲出一条大汉,手持短刀直奔御轿,光天化日之下刺杀皇帝。在场的众多护军、侍卫一时被突如其来的行为吓蒙了,一个个呆若木鸡,不知所措。轿旁的御前大臣定亲王绵恩,意识到情况不妙,忙迎上前去阻挡大汉,此时的嘉庆皇帝也被这突发事件吓得魂飞魄散,慌忙逃入顺贞门内。大汉见嘉庆帝逃走,手挥短刀左扎右刺,一心追杀皇上。经过一番激烈搏斗,终将大汉擒住,侍卫丹巴多尔济被刺伤三处,定亲王绵恩的袍袖也在拼杀中被刺破。这就是清朝有名的嘉庆皇帝遇刺案,未遂,但惊动朝野上下。后据刺客陈德交代,“因无路寻觅地方,一家老少无可依靠,实在情急,要求死路。”在常人眼里,如此禁卫森严的紫禁城,却被一莽汉横冲直撞,确实有点丢人,嘉庆帝下令加强包括圆明园、热河行宫、木兰围场等处禁地的警戒。但是,丢人的事却不是加强警戒所能解决的。

1813年(嘉庆十八年)九、十月间,在河南、直隶、山东三省交界地带和京畿地区爆发了以林清、李文成为首的天理教民变,造反的教民先后攻占了河南滑县、直隶长垣、山东定陶、曹县等地。农历九月十四日,林清派教徒二百人分两小队,暗藏武器,化装潜入北京。次日有九十余人在陈爽、陈文魁率领下,由信教的太监张太、刘得财等引导接应,分别从东、西华门攻入皇宫,守卫皇宫的“八旗劲旅”猝不及防,一败涂地。攻入皇宫后,为了寻找并杀死嘉庆帝,起义军化整为零,分成小队四处寻找。宫廷侍卫们大多死的死,逃的逃,仅有少部分在隆宗门外与义军激战,皇宫内一片混乱。部分义军甚至冲至养心门,正在读书的皇子绵宁(后改为旻宁,即道光皇帝)疾呼侍卫,竟无人响应,无奈之下,只得亲自拿出鸟枪抵御,击毙了两名义军士兵。嘉庆皇帝为此下诏“罪己”,并在临终前告诫群臣,“永不忘十八年之变”。这次天理教起事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让人感受到了清朝政府的衰败。一是一伙不到百人的“乌合之众”,居然顺利地攻入了由八旗军层层守卫的皇宫;二是起义军在攻入皇宫后分成小队“扫荡”,宫内的侍卫居然还无法将其剿灭,最后依靠正规军火器营才完成镇压,各个击破,想想实在是“汉唐宋明未有之事”。90

清政府虽然虚弱,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以政府之力对付个别侠士和小规模的民变还是可以的,但是对付真正的悍匪,就不是这样的了。

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出海口。8月,英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道光帝害怕了,罢了林则徐、邓廷桢的官职,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

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1841年2月23日,英军再次进攻虎门炮台,虽然部队英勇抵抗,但不敌英军,虎门炮台最终失陷。5月21日,奕山91令水陆军1700余人,于黑夜分乘快船出动,带着火箭、喷筒,夜袭英船,掷火焚烧。次日晨,英军2400人反攻,清军溃退,四天之内,广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清军尽退城内,秩序大乱,奕山竖起白旗求和,签订《广州和约》,不但率部撤离了广州,还勒索广州商家向英军支付了600万银元的赎城费,英军收钱后也撤出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