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堕落的八旗(第3/3页)

另一方面,八旗兵是靠政府财政供养的,但是随着清朝后期国力虚弱,各级军官贪污腐败,导致军饷长期拖欠,而大多数的下层旗人又无法经营生计,这就使得晚清时期的绝大多数旗人陷于贫困,有的甚至在生死线上挣扎。清光绪年间北京周边宛平通州等地驻防旗营一片萧条,十室无六七,大量的旗人或饿死或逃散,留在城里的只能靠典当家产赊账度日。这样连饭都吃不饱的部队,战斗力如何形成?

1765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于南通检阅当地驻防八旗训练时,看到的是“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

1793年,马戛尔尼回国时,为了执行乾隆有关显示天朝军威、震慑英夷的指示精神,沿途总能看到声势浩大的操练。但是得到英国人的评价却是,“然以余观之,此辈宽衣大袖之兵队,既未受过军事教育,而所用军器又不过刀、枪、弓、失之属,一旦不幸,洋兵长驱而来,此辈果能抵抗与否?尚属一不易置答之疑问也。”56

张集馨曾记载了一次1860年左右各省部级领导受邀观看的“千人操演”,“八营挑兵千名,在督署小校场操演”。其场面是这样的,“本来下队并无千人,起去旗帜吹号鼓锣各项,大约下队不过三四百人耳,抬枪约有十余杆,鸟枪不足百杆,其余短棍铁叉,藤牌数面,喧嚷跳掷,去而复来,以一布档横中间,由场上退入档左者,即可由右复出。”然后他写了攻城用的云梯表演,“竖立云梯,远望甚捷,然云梯只是一根独木,两旁小短横木贯于大木之中,名为蜈蚣梯,取其形似。”张集馨实在想不明白,“今所立云梯即寻常之人所用之梯,何难攀跻?”“各项杂技操毕,复打连环数声,吹擂而退。”这就是所有的操演内容,看完后张集馨最后的结论是,“不但临敌无用,即以操演论,亦复如同儿戏。”57

表演已是如此,真实的情况呢?张集馨也有记载:“榆林一镇,兵如乞丐,军械早已变卖糊口,闻调遣则现雇闲人,无非希图口粮,及临敌则狂奔而已。抚标三营城守二营,共额兵三千余员名,今所存者不及十分之一,乃系老病不堪,别无营趁,稍壮实者,或小本贸易,或受雇为勇。”58

“而伙粮旷粮,无营不有,每遇征调,立时雇人,而街上乞丐流民,散遣废勇,替名顶充,既可分俸赏行装银两,每日复有应得口粮。沿途滋挠,需索逞凶,种种不法,地方畏其人众,奚感谁何?”59

如此军队,怎么能保家卫国?这不仅是训练不足的问题,而是军队本身性质的问题。1840年,鸦片战争时,英国只不过出动军队4000余人,英法联军时,两国也不过出动军队1万余人,竟把拥有4亿人口,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国打得落花流水,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八旗兵,是清朝的主力部队,为了保持满人在军事上的控制,虽然清政府不断增加八旗兵势力,从1644年入关时八旗兵16.9万人,增长到嘉庆年间的50万。但是数量上的增加,并不等于战斗力的提升,军纪之败坏,军心之涣散,战斗力之削弱,必然使清朝国防武备空虚,并逐渐丧失了抵御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力量。

1794年1月13日,马戛尔尼带领使团离开了广州,通过虎门炮台时,他看到“(虎门)防御很薄弱。大多数开口处没有炮,在少数几处有炮的地方,最大的炮的直径只有6英寸”,只要涨潮和顺风,任何一艘军舰“可以毫无困难地从相距一英里的两个要塞中通过”。最后得出结论:“只要几艘三桅战舰,中国就会分崩离析。”60

当然我们不知道,后来那个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是否看过马戛尔尼的日记,竟敢以4000人的机动舰队进犯我泱泱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