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二(第3/5页)

“哪三种。”

“第一种,天子之剑,以燕北长城为剑端,齐国泰山为剑刃,三晋为剑脊,包裹四夷,恒山为带。上可决浮云,下可断地维。此剑一用,匡正诸侯,降服天下,这正是天子之剑。”

赵惠文王听了,茫然不解:“那诸侯之剑又怎么样?”

“诸侯之剑,以勇士为锋,廉士为刃,贤良为脊,豪杰为夹(剑把)。此剑一用,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无不宾服,这正是诸侯之剑。另外还有庶人之剑,就是蓬头乱发,帽子低垂,个个疑似大侠。挥动起来,上斩颈项,下刺肝肺,跟野鸡掐架一样,打死了也对国家丝毫没用。如今,大王贵为君主,却好用庶人之剑,窃为大王薄之(不值钱啊)。”

赵惠文王听罢,恍然大悟,安心治理国家。他那些剑客,一看没人来看表演了,又气又恼,都自己抹脖子了。

这个故事来自《庄子》里的《论剑》一篇,实际是假的。庄子生活在公元前330年前后的魏惠王时期,曾经观看魏惠王的御用大厨师“庖丁解牛”,却不曾跟谁论过剑。这篇《论剑》是后人的伪作,写的也不怎么样,立意俗套。电影《英雄》里边的“十步一杀” 大约就是从庄子的“臣之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演化过来的。秦王的“心中有剑”是从庄子的“天子、诸侯之剑”解构分化来的。总之都没有什么大含义,就是教中国人不要习武弄险,文绉绉乖比较好一点。

大约剑可以象征君子的豪情,玉则表述君子的德行。赵惠文王还搞到了一件稀世美玉——和氏壁。和氏璧是楚文王时期的“强迫症患者”、没脚先生卞和先生在深山里发现的,最后拄着双拐进献来的。晶莹绝伦、动人心魄,以“价值连城”闻世。

俗话说,匹夫无罪,怀玉其罪。玉是君子戴的,小匹夫哪配。硬要怀玉的话,必有大殃。赵惠文王从血统上来说,当然是君子了(君子在先秦专指贵族血统、高干子弟),可是一样遭了殃。秦昭王不知从哪里得到这个消息,嚷嚷着要拿十五个城邑换取这块瑰宝。

赵惠文王无奈,命蔺相如携带宝玉进秦国交涉。蔺相如献上“和氏璧”。一看,果然玉色透明如洗,品质绝好,晶莹剔透,圆团如拱(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玻璃烟灰缸)。秦昭王举着烟灰缸赞不绝口。他的指甲和玉石轻轻相触,发出金磐之余响。这块美玉,它所封闭着的那个小小的空间,就是宇宙,秦昭王几乎看呆了。因为是在“非正式宫殿”接见,所以美人也在旁边。秦昭王把和氏璧传给美人观摩。美人们捧着这个古代价值连城的玻璃片,发出唏嘘惊叫。玉色皓白如脂,柔美润泽。与美玉相比,美人的玉手都变成了黑手。而左右侍者们见玉,更是惊呼万岁。“万岁”这个词,战国时代已经是第二次有人喊了,但不是“呜皇万岁万万岁”的意思,拍老大的马屁,而是当时人一种惊呼,类似现在的“我靠!”。

秦国人也是爱玉的,在《诗经。秦风》里说:“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好的玉,象征着君子温坚的道德,适合赠送。君子不但把玉挂在腰带下,冠两侧也挂着玉饰,甚至死了以后,都用玉把身上的九个孔窍塞住。秦昭王可能嘴巴比较大,心说这么好的玉,驾崩以后含在嘴里,多爽啊。就是尺寸有点大。

蔺相如冷眼观瞧,见秦昭王绝口不提割城之事,只一味拿玉跟自己嘴巴比较。就趋身上前说:“玉还是有一些bug的(瑕疵),我指给您看。”

秦昭王赶紧从美人的黑手里拿过玉来,经过自己的黑手交给蔺相如。蔺相如倒退三步,背倚殿柱(这样比较好,避免身后被人攻击,只要防住前面就行了),然后怒目圆睁,持璧而立。脖子上青筋暴跳,颈上的翎毛扎扎倒竖,怒发上冲冠,——秦昭王一看,坏了坏了,你又来了!你更年期又发作了!——蔺相如瞋目大叫:“秦王——!你为什么在这不正经的殿里(非正式宫殿)召见我,还传美玉给三陪女看!是戏弄臣下吗?你倚仗国势强横,态度狂傲、礼节简慢,根本无意平等交换!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臣下交出,我的美玉就和脑袋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了!”说完,举着美玉,摆出了“掷铁饼者”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