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沧海

和平换食品

朱由榔出了国,清军攻势暂停,李定国率永历军队残部在滇西煎熬,云南的局势突然平静了下来。我们再换一次台,将目光转向东南,看看号称“遥奉永历政权”的郑成功这些年到底在干什么。

李定国两次进军广东,郑成功连“打酱油”的兴趣都没有,直接导致“三南并举”的中兴局面化为泡影。前面说过,郑成功不出兵,主要是担心破坏与清廷和议的局面,这事还要从清廷策略的转变说起。

随着抗清进入“高潮期”,需要清军频繁调兵、用兵的包括三大战区:西南战区(孙可望)、两广战区(李定国)和东南战区(郑成功、张名振)。以清军的实力,应付三线作战的局面确实有极大的难度。由于战场分散,清军虽然频繁用兵,但往往收效甚微,除了舟山收拾得比较干净以外,四川、湖南、广东、福建都陷入僵持的局面。

负责作战的兵部虽然疲于奔命,但总的来说还能支撑。军队多跑路算是拉练,多打仗算是演习,养这么一群人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负责财政的户部就比较惨了,朝廷运转需要钱、兵部打仗需要钱、刑部办案需要钱、礼部摆谱需要钱、工部建设需要钱、吏部发工资也需要钱,户部又不是孙悟空,缺什么变什么。眼看国库日渐空虚,户部的黑锅越背越大。

清廷上下,从顺治帝到各部官员,都有一个普遍的共识:继续这样打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话虽如此说,但三大战区的抗清武装又不听清廷的指挥,你让他消停他就能消停,怎样才能扭转局面?

永历六年(1652年)初,一封密奏送到了顺治帝的案前,让顺治帝眼前一亮,不禁豁然开朗。密奏只讲了一件事:利用郑芝龙,招抚郑成功!

高,实在是高!只要能摁住郑成功,清军就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先在两广收拾李定国,再挥师杀到西南清剿孙可望,最终平定天下!

说干就干,清廷马不停蹄地做着准备工作,主要有三件事要做:

第一,册封郑芝龙为同安侯,授予其子郑世忠为二等侍卫,并提高生活待遇,大加笼络。

第二,敕谕浙闽总督刘清泰,适度调整政策,为招抚营造友好氛围。

第三,追查郑成功家产遭抢夺一案,将当年率军进攻厦门的张学圣、马得功、黄澍、王应元等人革职查办。

“过场”演完,正戏正式开场。永历七年(1653年)四月,浙闽总督刘清泰奉朝廷之命,开始与郑成功接洽招抚事宜。

此次招抚,无论从动机来看,还是就行动而言,清廷无疑是相当有诚意的。招抚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郑成功的态度。

虽然郑成功对永历政权一向爱理不理、若即若离,但对待清廷的态度却是相当坚决的。

隆武帝“当尽忠吾家,无相忘”的嘱托,郑成功不会忘记!

曾经苦劝父亲“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于渊;离山则失其威,脱渊则登时困杀”,郑成功不会忘记!

母亲田川氏受清军凌辱而选择自尽,郑成功更不会忘记!

让老子投降?你没睡醒吧?

郑成功是政治家,不是“愣头青”。——“愣头青”只会感情用事,政治家善于深藏不露。

面对清廷抛过来的橄榄枝,长年因粮饷发愁的郑成功决定陪他们玩玩儿,上演一出“和平换食品”的好戏。(将计就计,权借粮饷,以裕兵食也。)

清廷提出“和议”,郑成功没有表示反对,而是抢先提了一个意见:金砺大军就摆在我家门口,你们准备用嘴巴谈判还是用火炮谈判?

清廷从郑成功的话中感觉到有谱,赶紧在六月调金砺部离开福建,一方面表达“和议”的诚意,一方面也是出于对付孙可望、李定国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