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新丰客穷马周遭际 南阳人岑文本谶言

  

一开始,杜如晦并不在候选名单上,李世民也不看好他。

隋朝光景很好的年头,房玄龄、杜如晦、王珪三人情同手足,谈天说地。

选择房、杜二人当仆射,所有人都很服气。很早的时候,房玄龄独具慧眼,所有人都认为隋朝强大,唯独他一眼看破玄机,指着山下说:“这个朝代,必然会像秦朝一样短暂!”那个时候,他们三位都很年轻。

这三个人都成了贞观名相,以房玄龄最为出名。

侍立时,李世民对房玄龄交代说:“成为仆射,就要广求贤人,根据才能授予官职,这是宰相的职责。”鉴于以往尚书的琐事太多太杂,什么鸡毛蒜皮的都要让仆射过目,就算神仙都能累死。所以,李世民令尚书细务都归左右丞(副官)管,有决定不了的大事再让仆射参与。史书记载:

房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唯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

朝中人都特别喜欢房玄龄,因为这个人很严明宽厚,喜欢夸奖人,别人都喜欢在他手下做事。

就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事儿办不成的!

有,当然有。

决断。

房玄龄有各种优点,却偏偏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他向李世民推荐杜如晦,说这个人很会决断。每次,李世民跟房玄龄讨论事情,到最后都会有几套方案,难以抉择。决定采用哪套方案相当重要,事关重大,很多人都不敢下决定。此时,房玄龄就会说:“这件事除了杜如晦,没人能做得来。”

如果是李世民和房玄龄在商议,他们就会把杜如晦叫来进行最终裁决。到了最后,杜如晦和房玄龄一样,被李世民器重。

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这就是房谋杜断,成为左、右仆射的故事。

【关于旱情】

所有的时代,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

这是一段传奇,千古流传的传奇。

贞观三年(629)六月,旱情不减,关中颗粒无收。

李世民下令,包括房、杜二仆射在内的所有官员,都要上书阐述一下朝廷对于干旱预防与应对措施的得与失,从中选取分析独到的进行嘉奖。另外,如有著名学者进谏,一律接见,对百姓有利的,一旦实现,便会对提议者予以厚赏。

上书这东西,相当于现在的处理意见,譬如“我认为该如何如何”“应该把百姓怎样怎样”……意见重复,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更可怕的是,朝廷几百份奏章,言多重复,平庸无奇,比听闷老师讲课还让人头疼。李世民正在忍受这样的痛苦,他看得都快睡着了,可是,就在他沉闷得难受的时候,一篇署名“常何”的文章让他兴奋了起来。

常何!

其实,这文章是马周写的。

诗云: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隋末唐初,博州茌平(今山东省茌平县)的一个家庭,家徒四壁书侵坐。这一家人,每日都在愁该去谁家借米。其实,对他们来说,“借”是一种十分给面子的说法,如果不给面子,就直接开口说:“孩儿,去你三奶奶家要点饭来吃!”其实三奶奶也好,四老爷也罢,日子过得都不怎么样,抄抄缸底,也就能捞着煮粥的几粒米。

日子过到这份儿上,也的确怨不得别人,要怨就怨杨广。

那个把丝绸缠到树上的杨广。

在并不遥远的古代,即便是日子困苦到这种上顿不接下顿的情况,孩子还是要生的。光耀门楣,不就是靠这些孩子吗?小马周的出生,对这个国富民穷的朝代来说,实在再渺小不过。大家有鸡蛋的送鸡蛋,有砖头的添砖头,没有东西的啥也不送,凑凑热闹也是可以的。正是在这样一个农村院落里,动人的传说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