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民主时期的文学特征[1](第2/8页)

如果这些人一直占据着世袭的社会地位,那么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种倾向:不仅采纳一些固有的规则,还可能会遵从祖辈遗留下来的他们为自己制定的规范。他们的规则可能会严格而且严遵传统。

由于他们不必为日常琐事而劳心费力,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他们从未这样做过,他们的父辈们也从未这样做过,因此,他们好几代人都能一直专心地从事智力劳动;另一方面,对于他们来说,文学就是一门艺术,他们纯粹为了文学本身而热爱文学,并且还学会了以学者的角度感受人们与这些规则相融相依的满足感。

然而,上述的情况还不能代表整体:我所说的这些人,他们一辈子都生活在富裕与舒适之中,所以当然会精心挑选享乐并且热爱精致优雅的消遣。

除了这个原因以外,在这种长期而平静的富裕生活中享乐,使得他们的身心变得温和,从而使得他们在享受方面也会避开那些过于突然或令人激动的东西。他们追求的是享乐,而不是刺激。他们只愿意从享乐中感受乐趣,但不会为享乐而疯狂。[10]

从这些人写的或者为这些人而写的大量的文学著作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种文学似乎都是按照预先安排好的一个模式写成的。即使是那些最不起眼的作品,也需要在微小的细节上费力加以润色。这种文学在所有方面都显示作者的技巧和功力。每一种体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写作规则。这些规则不允许被改变并与其他题材相区别。

在这种文学中,文体与思想、形式与内容的重要性几乎相同,而措辞必须文雅、规律和一致。语气必须有威信,极少采用欢快的笔调。作家关注更多的是作品的完美程度,而不是作品的数量。

在文学界常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其中的成员都生活在自己的这个文艺小圏子中间,他们写作时想到的基本都是自己生活其中的这个圈子的事物,所以常常把外界因素忘得一干二净,写作风格变得虚假而枯燥。他们把自己限定在只有他们自己使用的烦琐的写作规则中,不知不觉脱离了人们的一般思维模式,最终也将脱离现实。

在语言使用上,他们会尽量避免使用通俗的语言,使用那些与通俗语言相去甚远的贵族化的语言。

在贵族制社会中,这一切便是文学天然的坟墓。

任何一个与人民保持距离的贵族阶级都会变得软弱无力,这一现象既出现在文学界,也存在于政治界。[11]

现在,让我们把硬币翻过来,看一看背面。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民主社会。无论是这个社会的古老传统,还是现代文明,都使人感到可以获得精神方面的享乐。在这里,各个等级混合并形成一个整体;知识和权力均已无限分割,而让我说的话,我敢说已经分散到各个角落。

在这里,形形色色的人都要求在智力活动方面满足他们的希望。这些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文化文平参差不齐,但是都喜好精神享乐;他们与父辈或祖辈都不同,并且他们自身也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因为他们的住所、情感和财富都一直在变动。因此,在精神上,他们彼此不仅没有由于传统和共同习惯而联系起来,而且通常也没有彼此交换意见的耐性、意愿和时间。

这些人通常其貌不扬,并且容易激动,而作家往往就是在他们当中产生的,并且是依靠这些人而发迹和成名的。

显而易见,要想在这样的民族的文学当中去找贵族时代的读者和作者都一致承认的那些严格规则,哪怕只是其中的少数几个,也是徒劳无功的。这样的民族即使在某一时期同意采用这些规则当中的某几个,也不能断定它以后仍会如此,因为在民主国家里,每一代新人就如同一个新的民族。因此,在这样的国家里,你几乎无法迫使文学去服从狭隘的规章,并且,这样的规章也不可能长久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