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毒杀亲子的胡太后(第6/11页)

于忠和侯刚同掌禁卫军,侯刚是宫廷厨师长、御膳房大总管。王显是北魏国名医,元恪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是王显诊断的。元恪多病,一生离不开王显。刘腾和孙伏连是宦官,刘腾是后宫大总管。刘腾发迹偶然。孝文帝元宏南征,彭城公主冒雨赶到悬瓠告发冯润皇后奸情,恰巧那天刘腾从洛阳奉皇后命到军中。他背叛了皇后,一五一十诉说皇后和情人往来的实情,从此不断得到晋升。

北魏朝廷对待宦官、医生、厨师一视同仁,不带歧视,均可以做官,也可以担任地方官。王显不仅做过地方官,甚至做过北魏国的大法官,御史中尉。

于忠与侯刚联起手来,找到太子少傅崔光,密议拥立太子继位夺权事宜。太子年幼,内有高皇后,外有高肇,大权还是高家的。于忠出自于氏家族,于烈之子,于皇后的兄弟,和高家有仇,一门心思搞掉高家。

崔光是孝文帝提拔的人,元宏非常欣赏此人,夸奖他的才学“浩浩如黄河东注”。经常对群臣说:“以崔光之高才大量,若无意外咎谴,二十年后当作司空。”

孝文帝时崔光担任侍中,兼太子少傅。二十多年过去了,崔光仍担任侍中,兼太子少傅。服气吗?不服气。高肇算什么?一个穷老外,要文采没文采,要武功没武功。于忠找对人,两人一合计,连夜请太子登基,谁第一个拥戴谁功劳最大。

众人齐刷刷跑步前去太子东宫,东宫太监王温从被窝里把小太子抱出来,奔显阳殿换衣服,直奔太极殿。王显不同意,“太着急了吧?深更半夜的,等天亮以后报告皇后再举行仪式不迟啊。”

崔光一瞪眼,“皇帝驾崩,太子继位,法律这么定的,何须中宫的旨意!”小太子哇哇哭,崔光一摆手,告诉学生:“别哭啦,上殿继位。”

不给文武百官下通知,就他们几位。崔光代理太尉,捧着策书献上皇帝印玺和绶带,太子跪接,登上皇帝宝座。崔光等人和一班值夜班的官员叩头高呼万岁。

这么定啦?王显心道,不好,这帮人要篡权,赶紧通知高皇后。高皇后接到消息,第一个念头是,送胡充华上西天。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准备杀死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杀死你。高皇后找错了人,和她密议的正是大内总管刘腾。太监刘腾不识字,是个文盲,却有一颗精明的脑袋。他发现于忠等人已经占据上风,高氏家族像一只滚动到桌边的鸡蛋,眼见跌得粉碎。他把宝押在胡充华身上,把高皇后的阴谋告诉右卫将军、御膳房大总管侯刚。

侯刚立即转告搭档左卫将军于忠,于忠找到他的智囊。崔光黑着脸道:“充华妃不能死,要派兵保护起来,因为高皇后不能留。高皇后不难对付,现在必须除掉手握大军的高肇。只要我们安定朝局,高肇绝无胆量谋反。”

安定朝局不能指望小皇帝,于忠和崔光请皇族亲王们重新出山。高肇一党当然不会让诸王复辟,王显、孙伏连等人手持皇后懿旨,强调仍由高肇执政。高肇领兵在外,暂由王显、高猛管理朝廷。

权力斗争白刃化,最后军队出场。于忠下令禁卫军抓捕王显,理由很简单,为大行皇帝治病不用心,导致皇帝驾崩。被捕时王显大呼小叫,大内侍卫依照北魏国传统酷刑,用刀环击碎王显肋骨,第二日王显暴亡。高阳王元雍、任城王元澄再次主管朝政。

小皇帝亲自写信向大军主帅高肇报丧,高肇闻讯震惊恐惧,懊悔不已。干点什么不好,偏偏领兵出来打仗。皇帝去世不在身边,人家说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如果带兵入京便是造反。造反需要无比的胆量,况且十五万大军真正在手里不过数万人。他从未统领过军队,军中没有威望,将领们根本不会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