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毒杀亲子的胡太后(第4/11页)

后宫这湾水深,帝国各种势力交汇之处,女人们施展才华所在。什么是真本事?城府深厚,笑里藏刀,八面玲珑,争宠献媚,心狠手辣,两面三刀,踩贱着别人抬高自己。单纯凭借自身的美貌和床上的技术,难免被世人视为狐狸精,纵使受宠一时,也落不了好下场。

于氏家族显赫,背景深厚,啃老族不得长远。后宫那是精英女人们竞争的战场。好心人没好报。于氏死了,象爆竹烟花般留给后人一个小小的光焰。

公元501年,14岁的于氏入宫受封贵人,同年立为皇后。贵人三夫人之一,地位次于皇后和昭仪。四年后生下皇子元昌。元昌三岁时夭折,于皇后莫名其妙死去。

死亡证明写得清楚明白,病亡。儿子母亲接连病死,这一切奇怪吗?奇怪。巧合吗?巧合。魏书载:“(于皇后)生皇子昌,三岁夭殁。其后暴崩,宫禁事秘,莫能知悉。”

谁也不清楚怎么回事,谁也说不明白。于家再牛,除了病亡调查不出什么来。然而,没有人相信死亡证明。魏书又载:“世议归咎于高夫人。”

高夫人是谁?元恪的贵嫔,贵嫔也是三夫人之一,故而称高夫人。高氏不是红色子弟,而是后起新贵。

高氏的姑姑是元恪的生母;高氏的伯父是当朝宰相高肇;高氏的伯母是元恪的姑姑高平公主;高氏堂嫂是元恪的亲妹长乐公主。令人眼花缭乱的裙带关系,简而言之一句话,高氏是正牌外戚。

元恪母亲高皇后生于高句丽,高贵嫔应该生于辽东。尽管韩国学者对于高皇后的高句丽血统感兴趣,但人家高氏家族拒绝承认高句丽人,标榜为渤海高氏,只不过在高句丽住过一段时间而已。

高氏比于皇后晚三年入宫,头一胎是男孩,早夭。第二胎是女孩,高氏极其失望。自己生的男孩死了,于皇后的孩子活蹦乱跳,怎能不生气。此时高家权势炙手可热,高肇把持朝政,做掉于皇后想也并非难事。

于皇后一死,高夫人晋位皇后。高皇后忌妒成性,谁也不能和老公亲热,看管严格。别说世妇、御女,即使昭仪、夫人一概不准。有的嫔妃直到元恪病死,没能和老公上一回床。

元恪和他爹孝文皇帝一个德行,怕老婆、妻管严。冯润皇后不允许孝文帝到其他女人床上过夜。孝文帝曾经无可奈何地对身边人说:“女人忌妒心太强,别说平民百姓,看看我就知道。”

不过,孝文帝的女人们比元恪女人幸福。孝文帝死后,三夫人以下的妃子都回家了。宫中只留五位,左右昭仪和三个夫人,冯润皇后赐死了嘛。回家的嫔妃改不改嫁不知道,性生活总是有的,算孝文皇帝给她们所做的人性方面的补偿吧。封建帝王的皇帝们死后妃子们殉葬的殉葬,守寡的守寡,出家的出家。孝文皇帝在这方面做得让人称道,据说直至明朝还有殉葬的妃子。

从孝文帝迁都洛阳,直到宣武帝元恪去世,两位皇帝二十年间只有一位皇子顺利地活着长大成人,就是胡氏所生的那个男孩。为什么高皇后没有搞掉这对母子呢?

高氏荣登皇后宝座的同时胡氏怀孕,这是宣武帝元恪仅有的风流,以后再难亲近女人。高皇后兴奋过头,忽视了胡氏。也难怪,胡氏当时仅仅是一名低等世妇。孩子出世,男孩!魏国后宫弥漫着各种各样的情绪。胡氏开心,元恪兴奋,高皇后忌妒,嫔妃们幸灾乐祸,和胡氏亲近的姐妹紧张。

元恪兴奋之余保持着高度警惕,前两个男孩死得不明不白,凭宫中的医疗条件难道保不住两个孩子的命?人死不能复生,死就死了,如果继续死下去,那我元恪就是个白痴。元恪给孩子起名元诩,亲自挑选乳母,挑选护卫,把小婴儿单独养在一座宫里。这座宫就是禁地,除了皇帝本人,谁也不准去,无论皇后、嫔妃,包括孩子生母胡氏,一律严禁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