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突厥,报五年之仇(第4/4页)

张公瑾对形势的判断既全面又准确,可谓一针见血。

李世民意识到征服东突厥的时机已经成熟,遂于这一年八月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北伐统帅,负责组建远征军。

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远征军集结完毕,各路将领多为当世名将。李世民命大军兵分六路:以李靖为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总管,出定襄道;并州都督李世勣、右武卫将军丘行恭出通汉道;左武卫大将军柴绍出金河道;幽州都督卫孝节出恒安道;灵州大都督薛万彻出畅武道;任城王李道宗出大同道。六路大军共计十余万人,皆受李靖节度,从各个方向大举进攻东突厥。其中,担任正面攻击的主力部队是李靖与李世勣的部队。

六路大军就像六支寒光闪闪的利剑同时刺向漠北。这一次,唐帝国倾尽精锐,志在必得。

东突厥注定在劫难逃……

十一月二十八日,任城王李道宗首战告捷,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市)击败东突厥的边境部队。

十二月二日,突利小可汗逃离东突厥汗国,抵达长安朝见大唐天子李世民。

李世民不无自豪地对侍臣说:“往者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常痛心。今单于稽颡(叩首),庶几可雪前耻。”(《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同月下旬,东突厥的重要将领阿史那郁射也率部来降。

突利是东突厥的二号人物,阿史那郁射是颉利的心腹大将,他们的投诚意味着颉利己经众叛亲离,彻底变成了孤家寡人。

东突厥的灭亡已经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