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拉出来遛遛

杨森:生于四川省广安市龙台镇。时任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十军军长。

夏炯: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时任第二十军副军长,他想由副军长升军长,但未能成功。

杨汉域:生于四川省广安市。曾任第一三三师师长,后升任第二十军军长。

薛岳:字伯陵,绰号“老虎仔”,生于广东省乐昌县。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尤其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但个性过于刚愎自用,缺乏软性手腕。

杨干才:绰号“杨二筒”,生于四川省广安市。毕业于泸州讲武堂,时任第一三四师师长。他是杨森的侄孙,在杨家属于第三代,也是后期“杨家将”中最为出色的青年战将。

战争就是个大舞台,聚光灯总会把最多的焦点集中于男一号,而在抗战中后期,川军中的男一号自非“川军中的铁军”——第二十军莫属。

武汉陷落后,蒋介石在南岳召开军事会议,曾规定集团军总司令以后不兼军长。杨森时任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十军军长,他的集团军跟其他川军集团有所不同,里面只有第二十军是基本部队,现在不兼了,军长自然要挑一个可靠人选。

高级别将官中,以副军长夏炯和师长杨汉域呼声最高,两个人在能力上旗鼓相当,让杨森一时犹疑不决,不知道挑谁合适,只好自己先兼着再说。

夏炯本以为自己是副军长,副军长继任军长,乃理所当然的事,没想到半途中会杀出一个杨汉域。

心急了吃不了热豆腐,但也不能把豆腐放馊了再吃。为了跟杨汉域争夺军长宝座,夏炯决定冒险走一走上层路线。

所谓上层,当然得比杨森再高一层。夏炯找到了薛岳,当时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另有委任,已由副司令长官薛岳代理司令长官,成了杨森的上级。

薛岳属于粤系军人,以往跟夏炯并没有什么历史关系,但夏炯一向善观风色,他看出了有机可乘。

出川抗战前,第二十军调驻贵州,薛岳任滇黔绥靖副主任,第二十军归其指挥。杨森论年龄比薛岳要大上十几岁,下级的资格比上级还老,有时就不会完全听从薛岳的调遣,双方曾为此闹过矛盾。

杨森是一个睡过觉就会把许多事忘记的人,可薛岳却一直记着这件事,现在又重新做了杨森的上司,他很担心这个老家伙会不会又倚老卖老,不听从他的吩咐。

夏炯主动上来套磁拉关系,薛岳便认为这是个好机会:经我的手提拔夏炯,夏炯一定对我感激涕零,以后指挥第二十军还不是让到哪儿就到哪儿,应用自如。

薛岳其实是一个不懂政治的职业军人,但他又常常喜欢自作聪明,当下也不同杨森商量,便亲自出面,电保夏炯出任第二十军军长。

蒋介石以为杨森已和薛岳交割明白,当即予以批准,并另一份电报给杨森,让他与夏炯办理交接。

杨森毫无心理准备,接到电报后立刻炸了——换谁,谁都得炸,因为在地方军中,如此做法,就等于在挖人墙脚。

夏炯背着他来这套阴的,令杨森大为震惊。原先他还对军长人选犹疑不决,这下倒反而下定了决心。

杨森将总部幕僚找来商量,最后给蒋介石发去一封密电。杨森在密电中说,第133师师长杨汉域追随时间最早,劳苦功高,而且资历也在夏炯之上,如果硬性委任夏炯为第二十军军长,恐难服众,因此希望将夏炯调到别的军去当军长。

杨森特地关照,这封密电必须由第二十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处长亲自面陈。

蒋介石明白个中曲折后,立刻反应过来,于是再次致电薛岳和杨森:“夏炯与杨汉域对调。”

杨汉域升任第二十军军长,夏炯以副军长兼第133师师长。夏炯眼见军长梦碎,也就放弃私心杂念,老老实实带兵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