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命在于折腾(第3/10页)

王缵绪此次亲自挂帅出征,憋足了劲,非要跟后方哄他下台的那帮人飙一飙不可,但前线的实际状况却远不容如此乐观。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和几名中国记者一起,实地采访了王缵绪。

王缵绪在一所村子外面接受采访,他对能得到这次露脸的机会感到很是兴奋,摆着各种姿势,配合记者们拍照。

坐下来后,王缵绪对记者说,如果不是他被留在四川,前线的战事就不会如此糟糕,而他现在的任务,便是夺回被日军占领的所有地方。

记者们面面相觑,包括史沫特莱在内,大部分国内战场跑下来了,还没听到过哪位中国将领敢如此大言不惭地拍胸脯,打包票:以为你是战神?

牛在天上飞,都是你给吹上去的!

史沫特莱由此对王缵绪打上了个大大的问号。在她笔下,王缵绪身体瘦弱,面部僵硬,完全是一个说话抽风的“疯狂家伙”,甚至他那“令人难以忍受的自吹自擂”,还让她想起了某些无脑的美国人。

王缵绪豪情万丈,完全想不到在别人眼里会沦落成另外一种形象,他告诉记者,蒋介石已同意他在消灭前线敌人后,重新任命其为川省主席。

王缵绪以为别人不知道川局内幕,孰不知这些作者的门槛全精得很,都知道王缵绪是被政敌赶出来的,因此个个暗中偷笑。

王缵绪是老军人,探讨起军事来引经据典,头头是道,显得非常聪明。当史沫特莱问起中国伪军为什么特别多时,王缵绪分析说,这是因为伪军没有读过儒家经典,在他看来,“每个军事人员都应该是学者”,这样就不会误入歧途了。

记者们脸露不屑。实际上王缵绪这一点倒不是信口开河,他本人就是地道的秀才出身。

史沫特莱有意要给王缵绪出难题,立即插嘴说,许多伪军的头头可都是饱读经书。

跟洋人真是说不通,王缵绪遗憾地看了看史沫特莱,回答说,这些伪军只不过是“肤浅地读过”这些书,未必真读懂读透。

记者们想看战绩,王缵绪便让人押上六名日军战俘。不押还好,一押让记者更加对之轻视,因为他们已经看过这些战俘,在李先念的游击队里。

王缵绪初来乍到,哪有什么战绩,只好把友军送来的战俘拿出来临时交差,结果反出了一个大洋相。

之后,众记者便以“最冷漠与最敬而远之的面容”,听着王缵绪继续夸夸其谈。

直到离开时,记者还没放过可怜的川军总司令,其中一位朝着王缵绪的背影吐了口痰,骂道:“一个典型的四川牛皮匠——呸!”

王缵绪要战绩,机会很快就来了,不过是以他最不情愿的方式。

1940年5月,枣宜(枣阳至宜昌)会战打响,这次会战的规模和惨烈程度,远超随枣会战。交战仅仅半个月,张自忠便在南瓜店以身殉国。

日军占领枣阳后,随即回撤,王缵绪奉令衔尾追击。

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在补给上出现了严重不足。一名日本兵在遭到伏击时切腹自杀,

经过检查,这名士兵的胃里竟然只有生豆和稻草,由此可见日军所遇到的困境。

正是这个原因,日军此后一般只能采取扫荡方式进行作战,而不能扩大占领区。久而久之,战区便可以根据日军兵力出动的多少,来判断其“出巢入巢”的大致时间:假如是一个大队出动,一两天必回;一个联队可以待得长些,一周左右;一个旅团的话,也最多骚扰半个月。

战区由此制定出了相应战术,即在日军出动时,层层设伏截击,以拖延时间,消耗粮草,等日军要打道回府,再在归途中设伏堵击。

这次从时间和日军回撤的动向上来看,都刚刚好,正是捡漏的时候。

好机会给了王缵绪,他拎起两把板斧,呀呀叫着便从大洪山上冲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