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战国风云(第5/11页)

刘从云的入幕,真是太重要了。

过去人们称刘从云一声“神仙军师”,重点还在“神仙”二字上,没多少人认为刘从云真会用兵或使计,这一仗过后,疑虑烟消云散。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你只要想象一下,火烧博望坡的诸葛亮有多拉风,决胜下川东的刘从云就有多神气。在“下川东之战”中,刘湘通过击败杨森和军官系,再次巩固了他在速成系中的盟主地位,同时重庆以下二十九县尽被其收入囊中,表明他无论在军事还是经济上,都重新走到了四川诸侯的最前列。

“李罗杨”已不在话下,邓锡侯也被一晃而过,川中谁可再与争锋?

有,还有一个,他就是刘湘的幺爸(四川人对年青叔父的称谓)刘文辉。

大邑刘家在解放后有一段时间特别出名,原因是出了一个“恶霸地主”刘文彩,他的“收租院”和“水牢”曾是上个世纪中期“忆苦思甜”活动的最佳素材,多少人看过之后泪流满面,对“恶霸地主”刘文彩恨之入骨。

可惜,真实的历史往往令人哭笑不得。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关押农民的“水牢”,那只不过是用来储存鸦片的一间地下室。刘地主的土地固然多,总计有近万亩,可绝没有宣传中说得那么穷凶极恶。相反,他乐善好施,对待租地农民也称得上厚道:租粮约占收成的一半,遇上灾年或收成不好,农民可以找刘文彩协商,缓交或减免。农民交租时,刘文彩都要求吃了饭再走……刘文彩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恪守传统的乡村士绅罢了,他大概自己也想不到身后会因某些需要而如此“声名显赫”。

刘文辉是刘文彩的弟弟,没做地主,考军校当兵去了。

当年的大邑实在是要以刘氏家族为骄傲。一座小小的县城,一共出了三个军长、四个师长、九个旅长,而三个军长中的两个便是刘湘和刘文辉叔侄(另一个军长是指刘成勋)。

一下子涌现这么多将才,有人便说是子龙庙的功劳。大邑的子龙庙相传为纪念赵云赵子龙所建,有这位“战神”庇佑,看起来三个军长都是少的了。

偶像啊,谁都要抢着上供。据说当年三个军长都给子龙庙送过金匾,刘成勋捷足先登,提前把他写的匾挂在了赵子龙塑像的头顶。刘湘居次,来了之后,毫不客气地将刘成勋的匾移到塑像后面,换上他的匾。

刘成勋虽气愤不已,但“水漩”已日暮途穷,其圆滑高手的地位也早被“徒弟”邓锡侯所取代,所以只能干瞪眼。

刘文辉来得最晚,却也相中了那绝佳位置,便派人给刘湘带话,让他挪一挪。

刘湘不干,刘文辉将刘湘大骂一顿,随后便将金匾挂在了庙宇正殿中间的穿梁上,正好与刘湘的匾针锋相对。

三块匾的故事,活脱脱就是对现实的隐喻,当然刘湘、刘文辉这叔侄俩原本并没有走到这一步。

在辈分上,刘湘得喊刘文辉幺爸,但实际上刘湘的年纪比刘文辉还大好几岁,因此刘文辉出道较晚,起初在川军中的名气也不大。可是刘湘很快发现他这位小叔父非同一般,竟是一条随时可以飞腾直上的卧龙。

当刘湘任川军旅长,邓锡侯任川军团长时,刘文辉不过才是个小参谋,然而几年之后,他便得以与刘湘、邓锡侯等人同列,成为“革命军军长”。

刘文辉势头凶猛,有人说靠的是“拼幺爸”,依赖了“刘湘系”(或称“二军系”)的关系,有人说是得了川军中“大邑系”的好处,有老乡一路照应,还有人则说没有“保定系”,刘文辉根本爬不到如此之高。

应该说,这些话都对,但又不全对。

侄儿起初自然要关照叔父,可是再往后面去,刘湘自己也是磕磕绊绊。有很多次,不是他拉扯刘文辉,而是得刘文辉保护他——刘湘在“一二军之战”中败北后,即由刘文辉护送回家,直到袁祖铭突然翻脸,若没有刘文辉的话,他都不一定能走出成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