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垓下悲歌(第4/12页)

苦守在指挥所里也没用,不如出去放松一下心情。

三人出来散步,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一座名叫庞公祠的庙宇。庞公,指的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庞统庞士元。想当年,他可是与孔明齐名的智谋之士,卧龙凤雏嘛。

庞公祠的走廊下有碑文,反正是闲逛,众人就凑上来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读。原来那是一篇庞统的传记,当读到其中一段时,三个人都忽地怦然心惊。

这一段的背景,是说刘备欲取川中,但一时又不知道怎么取。庞统便献了上中下三策,供刘备选择。刘备当时选了中策,结果未能即刻全取川中,庞统也在落凤坡中箭而亡,应了“凤雏陨落”的说法。

如果大家能代替刘备决策,毫无疑问都会选上策,有可能庞统就不会死了。

那么,庞统的上策是怎么说的呢?

庞统说,应该挑选精兵,昼夜兼程,抄小路突袭成都。守卫成都的刘璋素来不擅武事,又没有准备,大军突至,可一举而定。

当读到这些文字时,三个师长都差点叫出声来,几乎有穿越的感觉,仿佛庞士元老先生正在敲着三人的脑门:“笨小子们,让老夫来教教尔等如何打仗!”

当然,现在的情形与当年相比,还是稍有差异。比如刘成勋可能要比刘璋强一些。

可是差异实在有限,刘成勋比刘璋强,也强不了多少。这人就不是靠打仗升上去的,纯粹投机而已,时间长了,已形成了个人习惯,即一上阵就显得优柔寡断,别人都挺着枪冲过来了,他还在一个劲捉摸:我究竟是不打好呢,还是不打好呢,还是不打好呢。

上次围成都失败,是缘于赖心辉的解围,而此刻赖大炮正率大军驻于前线,难以顾及成都后方。

计议已定,三人马上分工:邓锡侯亲率主力,走小道直驱成都。其他两个师则对赖心辉发动佯攻,以扰乱其视听。

邓锡侯实施强行军,经一天两夜,行程两百八十里,直抵成都。

刘成勋没料到邓锡侯会再次兵临城下,而且加入围城的诸侯还在不断扩大,主要的共有八部人马,时人称为“八国联军”。

在“八国联军”的日夜围攻下,刘成勋六神无主,只得急电赖心辉回援,但赖心辉被紧紧拖住,根本赶不过来。再向但懋辛呼救,同样无果。

刘成勋这下真的成了民国版刘璋,坐困愁城,无任何脱身之计。最后在中间人调停下,才宣布通电辞职,与刘湘一样“樵山钓水”——两人都是大邑同乡。

至此,“徒弟”完全扳倒了“师傅”,水晶猴纵横捭阖,青出于蓝,显见得比刘水漩还要厉害。

有人便拟了一首打油诗打趣邓锡侯:“君侯不愧号水晶,半用调停半用兵。刀打豆腐光两面,输也吃糖何况赢。”在邓锡侯等人围攻成都时,驻守重庆的但懋辛不是不想援救,而实在是爱莫能助,因为他自身也正吃紧。

老电影中的那个胡汉三又回来了。

所谓不打不相识,杨森在“援鄂之战”中见识了吴佩孚的能耐,就觉得吴佩孚是个不错的新主子。在这方面,他跟吕布的思想境界差不多,不管其他,谁吃得开就决定跟谁。

被赶出四川后,杨森便直接北上洛阳,去拜见了吴佩孚。吴佩孚早就听说杨森乃川中猛将,对方既然来投,自然没有拒之门外的道理,当下就给了一张北洋师长的委任状以及军饷军械,使杨森得以在宜昌重组第二军。

这时,正好滇黔相斗,有一部分黔军被滇军从贵州逐出,流亡湖北,另外还有陕南那个不甘寂寞的刘厚脸,做梦都想着回四川。吴佩孚就从北洋军和北方各省军队中再拨出一部分人马,和他们混编在一起,组成“援川军”,帮助杨森打回老家。

杨森又恢复了元气,乘着“三军打三师”的空隙,他嗖的一声钻入川境,并直扑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