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鹿死谁手(第6/14页)

蔡锷用从川黔缴来的几乎相当于“保护费”、“赎城费”一样的巨款,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军,使得滇军数量持续膨胀,在西南各省军队中首屈一指。

在蔡锷的运作下,云南这个原本偏处一隅,落后贫瘠的省份,军事力量却能执西南之牛耳,周围各个省份没有一个不怕的。

可是正所谓强中更有强中手,你在地方上再厉害,上头还有一个更厉害的袁世凯,蔡锷也没能逃过“削藩风暴”,袁世凯就像对付尹昌衡一样,将他召到北平,削掉了他的权力。

同样是处于逆境,尹昌衡的狂傲个性让他吃尽苦头。蔡锷可比他机灵多了,进京后该服软就服软,袁世凯举行的复辟帝制活动也一步不落地跟着参加,在逐渐消除老袁的戒心后,得以成功潜回云南。

蔡锷能够发起“护国运动”,是捏住了袁世凯的软肋。在中国,你尽可以做伪君子,把“大总统”的权限扩到比皇帝都大,但要想当真小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登临帝位,那后果就很严重了。

袁世凯当皇帝,其实不见得有做“总统”舒服,要知道,他的“大总统”可是终身总统,就算自己下来,还可以指定儿子接班。更何况,此“皇帝”并非彼皇帝,“登基”之前,连宫女太监甚至是跪拜这一套都被袁世凯给废除了。

冒冒失失的结果,只是让他成为众矢之的,真不知道这老头究竟图什么。袁世凯曾自比曹操,应该说,前半段差不离,可到后半段,他也就只配给人家提鞋了。

尽管如此,在护国运动之初,袁世凯其实并没有把蔡锷当一回事。道理很简单,过去国民党搞“二次革命”,尚能够组织起南方数省的民军相抗,论整体实力,要远远高于滇军,可还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被北洋军给干翻了?

滇军不足为虑,姓蔡的小子一定要现,就让他现去吧。

事实上,蔡锷面临的困难,比袁世凯预计的还要糟。

他如今已不是名正言顺的云南都督,云南都督换成了唐继尧。唐都督曾是蔡锷手下的一名管带(营长),慑于蔡锷的威望,不能不加入反袁行列,但始终对蔡锷盯着防着,怕对方趁机把军权全部揽过去,抢了自己的宝座。

滇军有足足两万多人,唐继尧肯交到蔡锷手上的,才不过两千一百多,而且全是“二等以下的兵,二等以下的军械”。

袁世凯方面,先不论即将开来的北洋军,就算是陈宦的部队,数量上也非滇军可比。不客气地说,蔡锷如今的境遇尚不及“癸丑讨袁”时的熊克武,难怪老袁要对之不屑一顾了。

可是这次的蔡锷超出了枭雄的框范,他将成为英雄。而英雄所要做的事,本非常人所能及,也是袁世凯这样的“奸雄”所计算不到的。袁世凯曾经走过许多好棋,其中之一,就是于不动声色中走马换将,让陈宦督川。

袁氏身边亲信众多,尤其在他成为当红炸子鸡的时候,更是门庭若市。但你要让他捡一个最信得过的,毫无疑问就是这个陈宦。

蔡锷也被袁世凯赏识过,但是老袁说,蔡锷固然是不错,但不如陈宦。

并不是陈宦在军政才能上要强过蔡锷,此君真正厉害的其实还是拍马奉迎和顺风转舵的功力,在这方面,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个小袁世凯。

很多好事之人爱拿陈宦和蔡锷比较,甚至有人还穿凿附会地评论说,蔡锷之所以要组织救国军,就是要让袁世凯知道他和陈宦之间,谁才是真正的贤者。

蔡锷不是尹昌衡,他绝不会这么意气用事,但是现实赛场却偏偏把他们两人关到了一个笼子里。

陈宦在四川,实际上等于控制着整个西南,他是蔡锷起事后难以绕开的一大障碍,只要有陈宦在,滇军可能连西南都走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