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厉行节俭,君行仁政(第2/8页)

义城公主已被唐军杀掉,而这位萧皇后却被李靖恭恭敬敬地带回长安,原因很简单,唐太宗对这位传奇女子充满了兴趣。虽然此时,萧皇后已经49岁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唐太宗要让这位曾经的皇后,传奇的女子感受一下他创建的帝国宫殿。为此,他不惜一反“简朴”,隆重欢迎。

那天,宫里不同往日地挂满了宫灯,山珍海味堆满桌,唐太宗面对如此“奢华”,在歌舞姬的轻歌曼舞中,轻声问旁边的萧氏。

“卿以为眼前场面与隋宫相比如何?”

萧氏微微一笑,她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了隋宫的奢华场面:宫廊下,一百二十颗数寸大的夜明珠将宫殿映得亮如白昼;殿前那数十座由檀香制造的火焰,使整个宫殿香气扑鼻,恍如仙境……当然,整晚消耗掉的檀香木也不少于二百车。

萧氏想到这里,微微闭了闭眼,淡淡一笑说:“陛下乃开基立业的君主,又何必和亡国之君相比?”

唐太宗先是尴尬一笑,随即若有所思,最后微笑着点了点头。

萧氏的回答很巧妙,既回答了唐太宗,你如今的宫殿,根本无法和隋朝宫殿的奢华相比,同时还赞美了唐太宗的简朴……

唐太宗在对这位传奇女人的语言得体而折服的同时,也对她产生了好感。他看着这位年近50岁的女子,看着她婀娜的身姿,顾盼流离的眼神……动了心。

最后,唐太宗不顾萧氏比他大17岁,更不顾众臣反对,将她留在后宫,封其为昭容。

唐太宗之所以这么做,除了确实欣赏萧氏,对她有好感外,还想给她一个安逸的生活。不然,他不会在贞观二十一年,当这位隋朝皇后,唐朝昭容去世后,他将其葬在了杨广之陵,并上谥愍皇后。当然,这都是后话。

从唐太宗“奢华”、隆重地迎接萧氏,却比不上隋炀帝时期奢华的十分之一来看,可见唐太宗纠正前朝弊端,使官员厉行节约、百姓休养生息的决心了。

唐太宗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进而恢复经济。这不得不说是他通过隋朝瓦解得来的经验教训……

当然,唐太宗所有的“以民为本”政策,说到底都是为了稳定政权。

从古到今,对任何一个统治者来说,不管采用什么政治路线,采用何种治国措施,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稳定政权。在如何稳定政权上,唐太宗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民心,而如何获得民心?那就是实施“仁政”。

贞观年间,唐太宗实施“仁政”,也确实让他获得了民心,更为打造大唐盛世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第九十八节 建洛阳行宫风波

(1)

唐太宗自武德九年八月坐上皇位,直至贞观四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令百官上疏诉事,畅所欲言;削减封王(以前那些封了王却没有立什么大功者,即刻降级);精兵简政,压缩编制,合并地方郡县,以减少政府成本;力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宝奇货……

这些改革措施一改前朝,甚至唐高祖的执政理念,给了朝廷新气象。看着国泰民安,天下统一,唐太宗不禁也有些得意扬扬起来,心态发生了改变。

一日,不知何故,唐太宗突然烦躁起来,一把将正在看的奏章推到一边,起身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焦躁不安。身边的吴公公吓了一跳,急忙跪下磕头道:“主上……”

话还没出口,唐太宗突然走到他面前,看着他说:“平身,说说看,朕身为大唐天子,天可汗,是不是该有几处行宫住住?”

吴公公一开始还没听明白,怔了一下,不过很快就明白了,起身小声道:“大家(私底下的称呼,在此以表示亲近),谁说不是呢?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奴才一直还在寻思着,大家是该有几处行宫去走走,一来呢,让百姓见见大家;二来呢,大家可去各地看看民风;三来……”吴公公一边说一边轻瞄唐太宗的脸色,见他刚刚沉着的脸,浮现出了笑容,继续说,“三来呢,还可微服私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