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另类反贪腐(第2/8页)

总之,要用《唐律》来约束官吏,这是治理贪腐的第二步。

那么,治理贪腐第三步又是什么呢?是派要员巡查。唐太宗规定,要员巡查时,一旦查处,绝不姑息。

不过,前面说过,再严厉的治理贪腐措施,都无法完全消除贪腐。总有一些人会经不住诱惑,以身试法……

面对这种情况,唐太宗又想出了治理贪腐的另一种方式:另类“肃贪”法。

第九十三节 钓鱼执法

(1)

“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

这是针对官员的贪腐,唐太宗告诫官吏的话。除了严厉的律法,还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和超强的执行力。

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更看中人才的提拔和官员的管理。因此,他让朝中重臣推荐地方官员,派朝廷使节巡察地方,考察官员的执政能力和善恶,最后再报到朝廷,以此作为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决定此官员的提拔和谪贬。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为了便于对地方官员的巡察,也为了预防官官相护,唐太宗将全国划为十道,派出的巡视官员可在这十道交叉进行巡察。

然而,即便他挖空心思,想了种种措施预防和整治官吏的贪腐,还是避免不了有官吏被爆出有贪腐问题。对于那些贪腐被抓的,如果证据确凿,唐太宗都会予以严惩,可对于那些有贪腐,却没有证据治他们罪的,又该怎么办呢?

一日,唐太宗将他的三位心腹大臣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召进殿内,说要和他们说说贪腐问题。

房玄龄和杜如晦有些奇怪,互相看了一眼,心想,既然是要商量如何整治贪腐,为何没有魏征呢?在唐太宗眼里,魏征才是刚正不阿的代表,这种事有他参与才正常。

两个人不明所以,便将眼神投向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一改往常的淡然,显得有些慌乱。他不可能不慌乱,几天前,郑县县令刚刚给他送过礼,送的既有珍珠,也有玉石。他害怕被唐太宗发现了,因而将他召来。不过,如果真说自己的问题,又叫来房、杜二人干什么?难道他们也贪腐且被发现了?不会吧!

长孙无忌想着他的心思,房玄龄和杜如晦则一脸茫然。

“三位爱卿,今儿召你们来,就是想听听你们看法。”唐太宗的话让长孙无忌一抖。

“说说吧!这整治贪腐,朕觉得仅用《唐律》还不够。为什么不够呢?这《唐律》严格是严格,可也只能针对被查处的贪腐官员,那些没有被发现的呢?《唐律》对他们,不就一点儿作用都不起吗?”

唐太宗这话一出,瞬间安抚了长孙无忌那慌乱的心。他长吁一口气,将脸看向房、杜二人说:“这事,还是二位大人说说吧!”

“陛下担心的是,这官吏的贪腐,实在是太隐秘了,通常只要行贿者不说,收贿者也不说,那还真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了,实在难以查处啊!”杜如晦用一贯的慢悠悠的语调说。

“克明兄(杜如晦)说得是,陛下,臣觉得,往往那没有被查处的,反而贪腐问题更严重。”房玄龄也说。

“这正是朕最担心的啊!真正查处的呢,只是一些小贪腐,真正的大贪腐却抓不住。这怎么能杜绝得了官吏贪腐?”唐太宗说完,停了一下又说,“朕今天召你们来,就是想问问你们,有没有什么好主意解决没被发现的贪腐?”

“陛下,在这方面,想必魏大人更有办法!”房玄龄说。

“不!”唐太宗先是摆摆手,接着把大手一挥说,“你们三个人应该知道,这魏大人做事向来一板一眼的,对抓那些‘隐藏’起来的贪腐之人,不可能有主意!”

长孙无忌恍然大悟般地点了点头,房玄龄和杜如晦则有些尴尬。原来,皇上召他们三个人来,是想让他们出“馊主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