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解雁门之围(第3/10页)

“幼时,我的身体很弱,不像现在。那时候经常生病,每次生病,母亲都会衣不解带地守在我身边。”李世民在母亲去世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不断地重复着这些话,“还有,好几次贼人偷袭,母亲带着我逃难,找不到躲避的地方,我们就躲进那一个个崖洞里。”

这些话李世民会和父亲说,也会和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说,可他们因为没有感同身受,并不理解,甚至觉得他反复说这些很无聊。听得多了,就会露出厌烦的表情,李世民每次看到父亲和兄弟这种反应,就会为母亲难过。

“你们不理解!你们不会理解的!因为你们谁也没有我和母亲情深!”他说。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不理解他的悲伤,他的新婚妻子长孙氏就能理解,每当他和她说起这些时,她都会和他一样,沉浸在思念窦氏的悲伤里。

“所以……我一定要匡定家国,不然对不起母亲……”李世民一说到这里,眼泪就会在眼眶里打转。可每次,他都拼命将那将落的眼泪又逼回眼眶,他怕天上的母亲看到他流泪会失望。

在窦氏所有孩子里,她最爱的是李世民,那种爱是将所有期望都放在他身上的爱,所以她一直坚持让李世民跟着她,由她亲自照顾,亲自培养。于她而言,她不是在培养儿子,而是在培养实现她梦想和愿望的人。

(2)

公元615年8月的一天,经过一夜雨水洗礼的武功县,空气异常清新,小鸟在林间欢快地鸣唱,感受初春雨露的滋养。

新婚不到两年的李世民,虽不能跟随父亲出征,却从未间断习武,建子沟村那茂密的柳树林,也便被他踩踏成了开阔地,成了他的练功场。

李世民结婚时十四岁,本没准备那么快结婚,但母亲临死前的嘱咐,李世民必须遵守。就在窦氏去世的当年年底,他就娶了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氏(小名观音婢),长孙氏比李世民小两岁,和李世民也算是青梅竹马。

李世民出生、生长在建子沟村,建子沟村邻村的立节村则住着长孙氏的叔父长孙炽,长孙炽经常带侄子长孙无忌、侄女长孙氏到家里玩,长孙炽家和李家也一直有走动,属于世交。一来二去,李世民就和长孙无忌、长孙氏成了发小,成了青梅竹马的朋友。

李世民和长孙氏,一个是唐国公的儿子,另一个是右骁卫将军的女儿,既门当户对,又青梅竹马,再加上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的极力撮合,两家很早就订了婚。

窦氏非常喜欢长孙氏,长孙氏不仅有母亲高氏的“面貌如画”,温柔贤惠,又有父亲长孙晟的智谋,很有窦氏年轻时的风范。对李世民有着很大期待的窦氏,希望李世民娶一个能助他建大业的女人,无疑长孙氏是最合适的。因此,临死前,她反复嘱咐李世民一定要尽快娶长孙氏。李世民的年龄已经到了打天下的时候,窦氏希望长孙氏是那个对李世民的“匡定家国”有帮助的女人。

窦氏的眼光不错,长孙氏最后确实对李世民成为一代圣君,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话再说到李世民十六岁那年,那天,李世民在柳林的练功场练完刀剑后,开始练骑射,就在他策马狂奔在山林间,拉弓射箭,获得不少猎物后,突然勒马缓行。他闭上眼,仰起头,长长地,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

这是大自然赐予世间万物的最好礼物,他没理由不接受。

他索性丢开缰绳,信马由缰,任由胯下的马悠然向前狂奔,或许一切都是天意,不知跑了多久,直到骄阳晒得他有些难受,才勒马停下。再看看周围,空旷一片;静耳细听,听到了潺潺的水流声。

“怎么到这儿来了?这是哪儿?”他喃喃着,看着陌生的四周,虽然不知是哪儿,但却知道自己离家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