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司马迁误信的故事(第2/13页)

2. 《史记》是历史学的第三世界

毛泽东曾经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第一世界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第二世界是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第三世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这是政治家眼中的国际政治世界,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成为历史。当代杰出的哲学家波普曾经宣称,宇宙有三个世界:第一是物质世界,第二是精神世界,第三是知识世界。这是哲学家眼中的哲学世界,正在随着信息这种奇特物质的兴起而成为现实。

作为历史学家,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历史学的世界划分。受伟人先贤的启发,我深感“三”是一个有趣的好数字,历史学也与“三”有缘。在这次疑案的追查中,我终于认识到,历史学世界是一个“3+N”的世界。“3”是历史学的三个基础世界,我分别称它们为第一历史、第二历史和第三历史,N是历史学的多个延伸世界,作为三个基础世界的延伸,历史学的N可以有第四、第五甚至更多的世界。

在时间中过去了的往事,曾经真实发生过,这是历史学的第一世界,或者叫作第一历史。以我们所追查过的疑案内容而言,两千多年以前,在关中华北地区,有吕不韦、子异、赵姬、嬴政、华阳太后、昌平君、茅焦等一些人,他们曾经交往相处,相爱相恨,有过种种活动。这些在时间中过去了的往事,已经消失;这些曾经活着的人们,已经死去,都不可能再次出现了,后人也是不可能再亲眼看到了。

不过,有关这个第一历史的一些信息,却通过口述传承、文字记录和遗物留存的形式保留下来了。这些东西,我们叫作史料。能够反映往事的史料,我们叫作历史学的第二世界,或者叫作第二历史。也以本书的内容而言,吕不韦和华阳太后、子异和赵姬——也就是后来的庄襄王和帝太后、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他们的坟墓都还在,我们可以去凭吊,可以去勘察,甚至可以去发掘。有关他们当时情况的一些文字材料,我们近来也发现了不少,比如出土的秦代竹简,我们可以去阅读整理,可以去研究解释,甚至可以去触摸感受。这些都是最可靠的史料。

根据史料所编撰的历史著作,是历史学中的第三世界,或者叫作第三历史。《史记》,就是这样一本属于第三世界的历史著作;司马迁,就是一位属于第三世界的历史学家。《史记》是一部通史,从传说时代的远古一直写到司马迁所生活的西汉武帝时代。对于司马迁来说,他出生以前的所有历史,都是他没有亲历过的,他只能根据流传下来的史料来做编撰。即使是司马迁所生活的西汉武帝时代的历史,因为个人的经历视野有限,绝大部分仍然只能依据史料来编撰。所以我们说,《史记》不是史料,而是根据史料编撰的历史著作。如果无分析无批判地将《史记》作为史料来看的话,就是还没有入历史学之门的门外汉了。

有了以上的三个世界,或者说三个历史以后,历史学的基础就算是奠定了。

进而,如果有人读了《史记》,根据《史记》的叙述写了一本历史书,比如书名为《史记的人物和故事》,这本书就是历史学基础世界之外的延伸,属于N类的第四世界了。也就是说,根据已有的历史著作再做编撰所写成的历史书,属于历史学的第四世界,也就是第四历史了。如果有人再根据这本书编成一部历史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就属于第五世界,成了第五历史了。同样的延伸,还可以不断地继续下去,这就是我所说的“3+N的历史世界”。

“3+N的历史世界”发展到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我们常常提到的历史真相和真实的历史,实际上指的是第一历史。随着历史世界由1到N的步步延伸,我们与历史真相的距离越来越远;第二世界的史料距离历史真相最近,到了史书的第三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距离,一旦进入N的世界,距离逐渐变远,变形随之加大,信用度也不断地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