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母子反目,媚娘觊觎帝位(第5/21页)

然而此刻李治听了这一串名字,依旧面无表情。他缓缓低下头,凝望先帝立的那块碑,低声念着碑文:“唯皇抚运,奄壹寰宇,千载膺期,万物斯睹。握机蹈矩,乃圣乃神,武克祸乱,文怀远人……何人抚运?何人膺期?看来朕得给天下人提个醒了。”说罢起身而走,明崇俨呆若木鸡,摸不清谗言究竟奏没奏效。媚娘却已露出笑容,追随李治而去。

回去路上夫妻间无一句交流,但媚娘感到李治身上仿佛散发着强烈的戾气。他不让任何人搀扶,紧紧抿着嘴唇,额头淌着汗水,双眼冷冰冰望着脚下,迈着颤抖却有力的步伐,竟一口气登上高峻的丹霄殿,入殿后仍不停步,径直走到御案边,拿起薛元超的那份奏疏。

张文仲端着药碗过来:“陛下,请……”

李治睬都不睬,转身吩咐李君信:“传朕口谕,地方州县赈济百姓不力,反将救民义士下狱,此皆三省宰相督办迟缓所致,太子粗疏不察也有过错。责令秘书郎草诏,一概申斥!”短短一个时辰,他对此事的态度竟然完全转变——何人抚运膺期,什么是真正的帝王权威?说你好就是好,说你坏就是坏!

话音方落又见范云仙手捧一份奏疏气喘吁吁奔上殿来:“陛下,西、西征军快马奏……”

李治不待他说完就劈手夺过,展开来只略微扫了两眼,不禁双眉高挑、浑身颤抖,胸中日渐郁积的怒火再也无法压抑:“啊……”他哑着嗓子大叫一声,把军报扯成了碎片!

二、怒不可遏

仪凤三年九月,唐军征讨吐蕃再次战败。

回顾先前唐军接连取得的小胜,似乎只是吐蕃的计谋,噶尔赞婆一路败退,故意诱唐军深入。唐军原本就人多势众,有轻敌之心,乘胜追敌更是不加戒备。又是追击至大非川一带,噶尔钦陵事先布置好的大军突然杀出,先锋刘审礼、王孝杰被围。而在这关键时刻身为主帅的李敬玄竟被吐蕃人的凌厉攻势吓住,非但不救援,反而率先溃逃,唐军各部顿时大乱,或战或走各行其是。刘审礼、王孝杰被困阵中,英勇拼杀仍难突围,结果身受重伤双双被擒,所率人马全军覆没。

李治得知消息暴跳如雷,实在无法继续养病了,立刻决定次日启程回朝,可还没到长安,又有第二份军报追来。大非川战败后唐军各部散乱,李敬玄赖曹怀舜、王杲二将保护,退至承风岭(今青海湟中县南拉脊山),挖掘壕沟以作守备,欲归拢各部再战。怎奈噶尔钦陵长于用兵反应迅速,亲率吐蕃大军火速追击,反将承风岭围困。唐军死伤惨重又缺粮草,眼看中军即将陷落,关键时刻黑齿常之赶到,亲率五百敢死士趁夜奇袭敌军,这才打出个缺口。李敬玄死里逃生,狼狈逃回鄯州。其他各部有的归来,有的尚在苦战,死伤亦不在少数。至此,李治费尽心机集结的十八万大军死走逃亡折损大半,粮草辎重丢失无数,副统率被擒,真是一败涂地!

李治简直气疯了,薛仁贵十万兵马折戟大非川已是举国骇然,没想到这次败得更惨,泱泱大唐怎就打不过一介西戎?回到长安后他连口气都没缓,立刻下诏向百官征集应对吐蕃之策,继而在宣政殿召集重臣商讨当务之急。

中书舍人郭正一率先进言:“吐蕃作梗年岁已深,命将兴师相继不绝。近讨则徒损兵威,深入则未穷巢穴,空劳士马,虚费粮储,望陛下少发兵募,谨守边塞。使国用丰足,人心稳固,宽之数年可一举而灭。”他力主坚守,给事中刘景先、皇甫文亮等人皆附和其意。

诚然郭正一所言颇为务实,李治却大不甘心——与新罗约和已折面子,再向吐蕃示弱天朝颜面何存?薛仁贵、李敬玄两度惨败,丧师近二十万,如何向天下臣民交代?他一心要超越父皇,然而好不容易夺得的辽东三国又丢一半,在父皇手下败将吐蕃面前接连吃亏,何以服人?而且现在是什么时候?太子如日中天,他这皇帝却一再失误,那些巴望做新君佐命功臣的人又如何不动心?再这样下去莫说超越父皇,弄不好先被自己儿子“超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