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神秘离世(第3/13页)

清政府的命运最终落入了外国列强手中。清政府已经到了穷途末路,这一点各国都心知肚明。当时,英国在中国的势力最为强大,它是支持清政府还是支持各路叛军,将决定事态发展的最终结果,这一点跟半个多世纪前太平天国起义时的情形非常相似。

英国人已经明确表示它不会采取任何支持清政府的行动。看到英国表明了立场,其他各国也站到它这一边。由于西方各国采取骑墙态度,清政府的灭亡已不可避免。不过,英国也拒绝支持共和派,它故意将中国的命运交到了袁世凯的手中,试图将袁世凯扶植成新的铁腕人物,让中国重新陷入专制独裁和社会混乱之中。

革命发生时,孙文正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那天上午,他准备坐火车去堪萨斯城,吃早饭的时候他打开一张报纸,才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报道中列出了可能成为新中国领导人的人员名单,他发现自己也位列其中。他意识到,这个处于襁褓之中的新政府的命运掌握在外国列强手中,特别是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如果他本人能得到西方各国的支持,那么获得领导职位就没有什么悬念。因此,他没有选择急匆匆地返回国内,而是直奔华盛顿,秘密求见国务卿诺克斯。国务卿拒绝与他见面。毫不气馁的孙文又匆忙赶往纽约,从那里坐船去了英国。

到伦敦后,孙文联系上了大军火商维克斯—马克西姆公司的总裁特雷弗·道森爵士。特雷弗爵士也希望与中国的新政府签订大单,便答应把孙文的话传给外交部。除了许诺其他的一些条件之外,孙文还准备给予英国在华优惠政策,许诺任用英国军官执掌中国海军,并确保3 500万秘密会社成员为英国效力。这些连哄带骗的谄媚做法并没有奏效,很久以前英国外交部就认定孙文只不过是个空话连篇的人。实际上,此时英国政府早已确定了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将坚定地支持铁腕人物袁世凯。孙文得到的唯一保证是英国将保持“中立”——这一点北京的英国使馆早就披露过了。

大失所望的孙文又来到了巴黎,在这里,他见到了法国总统克列孟梭,但结果仍是一无所获。两手空空的孙文从马赛登船,返回国内。

一次次的失败使孙文不再受到其主要政敌的重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在公众面前树立起的革命者形象,追随他的人们相信是他加快了清政府的垮台。1911年12月25日,孙文抵达上海后,同盟会中那些忠诚的帮会成员,包括查理和霭龄,都像迎接英雄一样欢庆他的归来。孙文直接去了查理家中,与助手们磋商相关事务。在华南大部分地区,革命已成既定事实,不过北方地区的形势还不明朗。包括火药桶武汉在内的光复地区的代表们已经来到了明朝故都南京,这里将成为共和国的新首都。把首都从北京迁至此地意在表明新政府与明朝之间的某种关联:既偿还了明朝的血债,又拔掉了清朝的尖牙。聚集在南京的代表们迫切地想选出一位共和国总统,但到目前为止,对任何一位候选领导人都没有形成压倒性的一致意见。他们正在寻找一位双方都能认可的人物。

孙文在霭龄和查理的陪同下来到南京,再次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并获得全部选票,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文就职后不久,查理给庆龄寄去了一面首批制作的中华民国五色旗。她的室友后来回忆说,看到庆龄拉过一把椅子放在墙根,然后站上去,一把扯下原来挂在上面的大清国龙旗,把新旗挂了上去。

“打倒龙旗!”她高声喊道,“高举民国国旗!”(国旗上的红、黄、蓝、白、黑这5道横条分别代表汉、满、蒙、回、藏5个民族。)

获悉清政府倒台的消息后,庆龄兴奋不已。她比以往更加关注围绕这些巨变所发生的各种情况,以及促成这些变化的那些人。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的一份学生杂志上刊登了她的一篇题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的文章,由于这篇文章体现了她后来的许多坚定的信仰,因此有必要在此探讨一下其中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