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投身革命(第8/10页)

当时中国驻伦敦公使馆的公使是龚照瑗,他是清政府派来的代表。不过,公使馆的日常事务都由一位名叫哈利迪·马戛尔尼的英国参赞打理。这位马戛尔尼参赞的先祖是曾于1793年率领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来华的乔治·马戛尔尼伯爵。当时中国的乾隆皇帝断然拒绝了英国人的要求,“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因此,“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哈利迪·马戛尔尼爵士曾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当过军医,后来又在印度和中国的英国殖民管理机构里谋得了不错的职位。他的阅历引起了大学士李鸿章的注意,便雇用他代表清政府处理与英国之间的外交事务。他为官苛刻,虽然是英国人,但骨子里的东方人性格比中国人还难以捉摸。

马戛尔尼早就向英国政府提出申请,一旦孙文来到英国,就把他引渡回国。英国政府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但这并没改变他要教训一下这个黄皮肤江湖郎中的想法。把孙文逮到公使馆后,他立刻着手联系格林邮船公司,准备租一条船,把这个霉运当头的革命家非法偷运出去,让他去接受死刑惩罚。

被囚禁在室内的孙文想尽一切办法想给康德黎博士报个信。他想顺着窗户栏杆往外抛纸条,结果他们连窗户也都给用钉子钉上了。公使馆派了一个名叫乔治·科尔的英国杂役来监视他。他试着贿赂科尔,但科尔不为所动。

与此同时,孙文的失踪也引起了康德黎博士的警觉。他决定找侦探来帮忙,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当时伦敦规模最大最有信誉的斯莱特侦探社。这家侦探社认为同时为两个雇主寻找同一个人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于是便很高兴地接受了为康德黎博士“寻找”孙文的任务。事实上,在它的另一个雇主把孙文抓住之后,他们确实也不知道孙文现在身处何地。

那个英国杂役虽然固执地拒绝了孙文的求助,但他却与公使馆里的女管家谈到了这个被囚者的可悲处境。这位女管家是英国人,人们都叫她霍维夫人。精明能干的霍维夫人决定帮他一下。

在孙文被困一周后,霍维夫人按响了康德黎博士家的门铃,在他的信箱里塞了一张便条,然后便匆匆离去。便条上写着:

您的一位朋友自上个星期日以来一直被关在中国公使馆里。他们准备把他送回中国,回国后他必将会被处以绞刑。这个可怜的人真的是很不幸,如果不立刻采取行动,他将会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被押解回国。我不敢署名,但我说的都是真话,请相信我。不管你将采取什么措施,请尽快行动,不然就晚了。他的名字好像是林银森。

霍维夫人的举动让乔治·科尔良心发现,第二天,他便带着孙文写在两张名片上的密信出现在康德黎博士的家门口。信的内容如下:

我于上个星期日被中国公使馆给绑架了,即将被送回中国接受死刑。请尽快来救我。公使馆早已雇好了船,准备用船把我送回中国。一路上我都会被绑在船上,无法跟任何人联系……哦!我便有祸了!

康德黎和另一个同事,孙文在香港学习期间的好友、著名的“热带医学之父”帕特里克·曼森[4]博士立即联系苏格兰场[5]和外交部。与此同时,曼森博士还跑到中国公使馆打听孙文的下落,却被告知公使馆里没有这个人。

到了星期日晚上,康德黎博士近乎绝望了。外交部和苏格兰场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又跑到《泰晤士报》报社,将孙文的遭遇告诉了编辑们,但星期一的报纸只字未提孙文的情况。在政府选择恰当的行动之前,报社的编辑们对此事采取了审慎的态度。然而,《环球》报社的编辑们却不太关心什么外交礼仪,风闻此事之后,他们立即出了一个特刊。记者们蜂拥在中国公使馆门口,其中一位还警告邓翻译,如果不立即释放孙文,第二天早上这里就将会被愤怒的群众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