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年少离家(第7/19页)

轮船抵达威尔明顿后,查理立即去寻找加布里埃尔森船长的新船。埃里克·加布里埃尔森现在是一艘被财政部官方称为“二级明轮船”的船长,船的名字是“斯凯勒·科尔法克斯”号。这艘美国税务署下属的汽船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机帆两用船,产生于帆船时代末期,具有帆船的船头、香槟色的船尾横木,残留的桅杆却又短又粗。这是一艘蒸汽船,船上不配船帆,完全依靠明轮驱动。正是依靠这个特点,它才能在追赶那些驾驶帆船进行走私活动的走私犯时占据优势。

查理没费多大劲儿便找到了停靠在海关码头的“斯凯勒·科尔法克斯”号。加布里埃尔森再次收留了这个孩子。虽然不能像以前一样安排查理在船上当服务生,但他还是在船上的餐厅里给他安排了个位子,并在花名册上登记下来。

有一段时间,生活又回到了熟悉的轨道上。“斯凯勒·科尔法克斯”号从威尔明顿出发,一路经过卡斯维尔要塞灯塔、炸锅浅滩灯塔船和鲍尔德山灯塔,然后向北到达博迪斯岛。他们巡航的任务,一是搭救遇难船只,二是缉拿走私人员。

在“斯凯勒·科尔法克斯”号上的船员眼中,查理是个怪物。1880年,在美国南方,中国人并不多,且大部分都被带到新奥尔良的棉田里干活,填补那些获得自由的黑奴留出的空缺。他们当中有少数几个已经开始经营店铺和洗衣房。这些人大都散布在靠近南部的几个州,从没人到过北卡罗来纳州这边。查理是这个地方的人们迄今为止见过的第一个中国人。

当时这个孩子已经15岁了,谎称17岁。如果想让他接受教育,走好人生第一步,那就不能再浪费时间了。幸运的是,加布里埃尔森在当地教堂的朋友们对此很有兴趣。其中一位是罗杰·摩尔上校,他是一位南北战争时期的老兵,也是前街监理会教堂里的头面人物,主管男子读经班。与很多邻居不同的一点是,摩尔知道中国的地理位置,也了解监理会传教士们在中国想要达到的目的。19世纪后半叶,信教的美国人普遍认为,白种人肩负的主要责任是教化和基督化这个世界上的另类。中国拥有全世界1/4的人口,在那里传教最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拯救更多的灵魂。

摩尔的后代现在仍然是这个社区的知名人物,他们对这个故事津津乐道。据他们介绍,一个星期六,上校发现这个“斯凯勒·科尔法克斯”号上的餐厅服务生坐在码头边的一根系船柱上,便邀请他第二天上午到格蕾丝监理会教堂去参加礼拜活动。查理与他一拍即合。

第二天,摩尔和朋友们带着查理来到第五街教堂,把他介绍给托马斯·佩奇·里考德牧师,一位为人循规蹈矩、做事风风火火的斗士。

查理在一生中注定将遇到很多革命者,里考德牧师无疑是第一位。里考德牧师出生于巴尔的摩的一个天主教家庭,幼年便沦为孤儿。他的叔叔收养了他,带他去了墨西哥城。他在墨西哥城上了大学,学习如何传教。后来,他卷入19世纪30年代的革命风暴,成为一名游击队员。他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在从墨西哥逃亡法国的路途中受伤被俘。不久之后,他回到美国,到弗吉尼亚大学学习法律。在某一次布道会上,他突然顿悟,转而改信新教。他那个信仰天主教的叔叔听到他改变信仰后,觉得简直难以置信,直接与他断绝了关系。虽然如此,里考德从容应对,于1841年在弗吉尼亚正式成为一名监理会的牧师,后来又转到了位于北卡罗来纳州海边的一个位置偏僻、环境幽暗的村子里。

从当年那些呆板的照片来看,里考德的长相有些吓人。他个子不高,身形消瘦,面容枯槁,样子就好像在一个极不舒服的地方寻找了40个昼夜,最终找到了一本《圣经》,然后拿回来当作证据一样。他总是愁容满面,留着像先知们那样又长又乱的胡须,讲经时,孩子们总是充满畏惧地盯着他。在可怕的胡子上面,是一双更令人生畏的眼睛。这双淡蓝色的眼睛虽然一天到晚眼泪汪汪,眼球像牡蛎一样浑浊不清,但能洞穿任何一个人的身体,看清人们内心深处的灵魂。很显然,哪怕是稍微流露出一点点虚伪,撒一个小谎或者编造某个托词,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被他盯上一眼,女士们会显得坐立不安,而男士们则会觉得脖子后面发冷,衣领都得竖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