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年少离家(第5/19页)

从爪哇赴美,需要从位于爪哇岛西端的阿涅尔港坐船。运输茶叶的船只在那里最后一次补给淡水和食物之后,便会快速西下,穿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前往伦敦或波士顿。很显然,查理和那位舅舅应该是在1878年的春天乘船赶赴美国,因为他们到达波士顿的时间是当年初夏。

1878年的波士顿已经不再依靠海运和与中国进行贸易来获取财富,虽然如此,海边遍布红砖瓦房的波士顿港依然错落地停泊着各种大型船只。内战已经改变了这里的一切,以前积累的财富现在大都投到铁路建设、面粉加工和制鞋等行业。新兴工业的兴起引起了劳资纠纷,退伍军人和欧洲移民要求增加薪水,改善工作环境。受内战余波的影响,经济逐渐萧条。1873年,经济大衰退的浪潮导致一万余家公司倒闭。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们无法容忍工人罢工,他们的对策就是从西部各州招收华工,查理的舅舅趁此机会来到了波士顿。

当时在波士顿,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中国人住在查理河对岸的坎布里奇。他们都是公派赴美接受西方教育的中国富家子弟,其中有两个幸运儿,一个叫温秉忠,一个叫牛尚周(用西方人惯用的方法,写成B. C. Wen和S. C. New)。温秉忠和牛尚周都来自上海,他俩有一种奇怪的特点,那就是两人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等几乎一模一样,就像彼此的镜子一样,即便是姓名的拼法也很相似。因为这种特点,他们得到了吉尔伯特和沙利文先生的垂青。他俩终生都保持这种古怪的习性。回到上海后,他俩娶了两姐妹为妻,还一起保媒,让查理娶了他们的妻妹,从而三人结成连襟。此外,他们都获得了差不多一样的财富和官位,还一起致力于在中国出版第一批西方教材。他们俩对中国现代史及宋氏家族的崛起产生了间接却又深远的影响。

温秉忠和牛尚周是以官派留学生的身份来到美国。这个中国教育代表团由一个名叫容闳的广东人组织成立。容闳是第一个从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人。在耶鲁大学学习期间,他就下定决心,今后要通过选派有潜质的中国幼童到西方各个学院和大学留学的方式为祖国的变革做出贡献。1871年,清政府批准了他的计划,来自上海的温秉忠和牛尚周加入了官派留学生的行列。

在1878年的冬季,他俩经常到查理工作的店铺,一边喝茶一边探讨如何利用西方模式改造中国。

他们逐渐对查理产生好感,便督促他去学个有前途的专业。后来,他俩又怂恿查理去向舅舅提一下想上学的想法。查理的舅舅是个极为现实的人,只关心日常实务,听说查理要去寻求更好的前程,而不是准备接他的班,他非常恼火,断然拒绝了查理的要求。于是查理开始酝酿出走计划。

1879年1月,即距离查理离开东印度群岛不到一年的时间,他最后一次向舅舅提出上学的请求,还是没有成功。

再次遭到拒绝的查理收拾好自己简单的行李,步行来到政府船只专用码头,偷偷登上了“阿尔伯特·加勒廷”号缉私船。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他确定自己想做点事。就像中国船上的那一双双眼睛一样,有的俯视着海里的鱼群,有的则充满期待地凝视着远方的地平线。

当天晚上,那艘缉私船便出海巡逻。这艘船远离海岸,来到深海停靠点之后,查理才被人发现。他立即被带到船长那里。

船长埃里克·加布里埃尔森时年39岁,是个机智灵敏、敬仰上帝的挪威裔美国人。他的老家位于遍布岛屿的博肯峡湾附近的斯塔万格市,是西方最古老的航海区之一。身为造船匠的后代,他从小在船上长大,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也是在海上度过的。1861年4月,即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夕,他移民美国,并加入了联邦军[8]。战争结束后,他满怀信心,以税务署缉私官的身份重返海上。他所在的船只停靠的母港是位于南塔基特海峡玛莎葡萄园岛上的埃德加城,那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社区,住在那里的都是有清教信仰的船长和船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