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第2/11页)

张幼林站在驿道上,望着远处的烟尘,久久不肯离去……

武昌起义成功后,在短短一个多月中,全国有14个省先后宣告”光复“和独立,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1911年11月6日,朝廷宣布释放汪兆铭和黄复生,北京各界一千余人前往法部大狱门前隆重欢迎这两位谋刺摄政王的义士。

汪兆铭出狱后的第三天,张幼林身着便装正在书房里读书,云生满头大汗地跟着用人进来:“东家,庄掌柜的请您过去呢。”

“什么事儿啊?”张幼林放下手里的书。

“原来咱们那邻居,守真照相馆汪掌柜的在铺子里等您呢!”云生神情激动。

张幼林的眼睛一亮:“汪兆铭?太好了!”

他换好衣裳,急急忙忙赶到了荣宝斋。汪兆铭见张幼林进来,快步迎上去,紧紧握住他的手:“张先生对我的帮助,永世不忘!”

“别客气,你请坐,陈小姐呢?”

二人相对而坐,汪兆铭答道:“她在上海等我,我们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婚礼,到时候还要请你参加哦。”

“一定!你是大英雄了,在未来的新政府里任什么职?”

汪兆铭微笑着:“我曾有过诺言,革命成功以后,一不做官,二不做议员,功成身退,我和璧君去法国留学。”

张幼林摇头叹息:“汪先生这样的国之栋梁不做官,可惜了。”

汪兆铭从皮包里拿出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张先生,送给你,留作纪念。”

张幼林双手接过盒子:“谢谢!”

这时,门外一个年轻人进来催促:“汪先生,您该启程了。”

张幼林把汪兆铭送到了大门外,两人握手告别,汪兆铭真诚地说道:“张先生,将来有事可以到南京来找我,也可以写信,托胡汉民先生转交给我。”

张幼林神色淡然:“君子之交淡如水,汪先生是干大事儿的人,不要为我等俗人分心,今后如果到北京,汪先生别忘了来荣宝斋坐坐,喝杯茶就行了。”

“一定的,张先生,再见!”汪兆铭登上了马车。

“再见,一路平安!”

马蹄踏在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响声,马车渐渐远去了,庄虎臣从铺子里走出来:“幼林,你的胆子可真够大的,汪掌柜这样的人不是咱来往的,弄不好,连铺子带家可就全玩儿完了。”

张幼林若有所思:“汪兆铭这样的人,有缘得见一位,此生足矣……”

回到荣宝斋后院的北屋,张幼林把汪兆铭送的盒子打开,里面是一块兽面铺首形的古墨,他仔细看了看,不觉大吃一惊:“‘狻猊’墨?师傅,这可是价值连城啊!”

“你说什么?让我看看。”庄虎臣接过古墨仔细辨认了一番,不觉激动起来,声音颤抖着,“幼林,真是潘谷的‘狻猊’墨!”庄虎臣把墨送到张幼林的鼻子前让他嗅了嗅:“闻到香味儿了吧?书上说,这墨研开了以后,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味儿不衰。”

张幼林感叹着:“汪先生真是太客气了!师傅,那咱们就拿它作镇店之宝吧。”

“好啊!荣宝斋有了镇店的‘狻猊’墨,琉璃厂的南纸店就更没法儿跟咱比了。”庄虎臣喜形于色。

王仁山进来送账簿,他也凑上去:“呦,掌柜的,什么人能做出这么好的墨来?”

庄虎臣侃侃而谈:“制墨的人叫潘谷,是宋朝的制墨名家,人称‘墨仙’,这狻猊是传说中的一种猛兽,据说龙生九子,狻猊是龙的第五个儿子,造型与狮子类似,潘谷所制的‘狻猊’墨历来被誉为墨中神品。苏轼给潘谷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两句:‘布衫漆墨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潘先生好喝酒,有一天喝高了,掉到荒郊野外的枯井里摔死了。‘狻猊’墨以前只是听说过,我也是头一回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