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济尽可发展,政体轻易别改(第2/3页)

随着绅商的崛起与其经济利益及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射到政治领域,希望参政议政甚至执政,更多地涉及国家的政治事务。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代表绅商利益的团体——立宪派集团应运而生。

就国内立宪派集团而言,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人物是张謇。这是因为在20世纪初叶的国内政坛上,他是一位对传统政治结构的现代转变(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起过真正的重大促进作用的人物。而其他一些著名人士,如梁启超、康有为等,当时一直在国外从事舆论宣传活动,其影响力在国内并不算大。张謇作为东南各省众望所归的士绅领袖,因为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的连续打击,对于政治颇有灰心之感。清末新政初期,他对政治的改革并不抱有多么大的希望。但是,随着绅商阶层地位的提高与经济利益的需要,张謇决定一改初志,积极投身到清末立宪运动的行列之中。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以前,他对立宪的期望并不是特别的急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兴起之后,他方才意识到条件已渐趋成熟,对立宪的热情和信心因此大增。经过反复奔走、劝说,终于促成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当时三位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总督,跟张謇均有私人关系)联衔上奏,请定12年后实行宪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底,张謇进一步与上海名流人物倡议成立了国内最早、最大的政治团体“预备立宪公会”。不过,此时的张謇仍然主张“得尺则尺,得寸则寸”的缓进方针。此后,随着时局的迅速变化和国内各阶层立宪要求的日益高涨,张謇改变了原来的缓进策略,先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初代表“预备立宪公会”,要求清政府“以二年为限”召开国会,接着又连续发动了三次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请愿的规模一场比一场大,要求一次比一次急切。在政治动员的高潮中,绅商们对政治改革的期望值迅速蹿升,已经成长为中国政坛上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应该看到,在清末最后几年,立宪派建立了自己的组织和政党,控制了各地民意机关和合法团体,已经形成为一支庞大的社会与政治力量,他们的政治倾向如何,对革命派和清政府的前途都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不用怀疑,立宪派政治态度决定性的因素是清政府满足其权益的程度。如果清政府能够按照立宪派的意愿进行改革,允许他们从体制外走向体制内,不断扩大立宪派的政治权益,立宪派无疑会成为清政府统治的坚强支柱;否则,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就会另寻出路,成为清政府的敌对势力和掘墓人。纵观历史,一开始,清政府就是被立宪派牵住鼻子,被动地一步步同意改革政体,一步步解除权力走向灭亡的。

从历史上看,立宪派与革命党并不和谐,甚至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与斗争,但在对付清政府的问题上,却最终采取了一致的立场。

立宪派之所以会转向革命,主要是由于清政府不能满足他们的参政愿望。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现状,不断向政府提出自己的政治诉求,甚至不惜采取激烈的请愿行动。

由于要求与申斥屡次遭到政府的拒绝,士绅们不知不觉从和缓的立宪请愿而走向激烈的革命途径。他们认为:“清政不纲,列强环伺,岌岌可虑,舍革命而外,别无救国良策。”“主张不要信任清廷,要推倒它,由人民自己组织政府,来管理我们的国家。”

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拒绝召开资政院临时会议,特别是成立皇族内阁,申斥要求改造内阁的立宪派,非法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使得“民气郁愤怨结上通于天”。立宪派人士切齿痛恨,纷纷弃政府而去,咨议局联合会立即提出对内斗争第一的口号。这个口号虽是采取合法手段,可是腐败的清政府绝不会允许其在合法范围内如愿以偿,而立宪派在原则上也不会让步,旧的斗争方式肯定将会被新的更加激烈的博弈方式所取代,更多的立宪派人士势必向革命立场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