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刘邦即位于定陶(第3/5页)

[4] 《史记·淮阴侯列传》所载蒯通说韩信文为:“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战国秦汉游士的话,说起来东西南北顺口得多,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多要补充鉴定。龙且统领救齐的楚军,号称二十万。当时,楚军主力与汉军对峙于广武一带,不可能抽调二十万大军救齐,以理度之,龙且的楚军,不会超过十万,合齐军号称二十万。韩信潍水之战所破的二十万敌军,正是楚齐联军。所以,我在文中将蒯通的话改为“平定齐国,消灭二十万楚齐联军,击杀龙且”,去文采而近事实。

[5] 诸家的精彩评论,见《史记·淮阴侯列传》,《笺证》所引。

[6] 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王世贞《短长说》下,我都作为附录收于书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对照参考。

[7] 毛遂自荐事,见《史记·平原君列传》。

[8] 陈下之战,是垓下之战前楚汉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不了解陈下之战,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垓下之战。由于史书记载的缺漏混乱,千百年来,陈下之战几乎被忽视不见。陈下之战的再发现,起因于现代历史地理学家们对于垓下地理位置的探讨。具体而言,历史地理学家们在复原项羽从荥阳撤退到垓下的路线时,注意到了陈下之战的存在。诸位专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精彩讨论,可以参见卜宪群、刘晓满所撰写的综合性评论《垓下位置研究评议》,刊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笔者在仔细对比了诸家的意见后,重新核对史料,做了实地调查,大致有了比较明确的看法:一,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是前后继起的两场战役。二,陈下之战在陈县(即今河南淮阳)一带,垓下之战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和固镇之间)一带。三,决定楚汉命运的大决战是在垓下。本文的叙事,就是在综合判断的基础上写成的。

[9] 关于垓下城的具体位置,学界有多种意见。笔者以为,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今安徽省固镇县濠城镇垓下村的古城遗址为垓下城故址,是目前最优的选择。我的考察和意见,参见本章之七“垓下行”及注释。

[10] 古书中关于战争的记事,往往语焉不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难以写实详尽地表现物事。《史记·高祖本纪》中关于垓下之战的记事如下:“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这段共87字的文章,已经是古史中难得一见的详细的战争记事。从这段记事中,联军三重纵深的六军阵的布阵比较清楚,楚军的布阵完全没有提及,笔者只能用古代战争中常见的前、中、后三军阵来填充,作为一种聊胜于无的参考,也作为一种铺垫性的假说。关于中国古代战争中军队的编制阵法,可以参见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中华书局,1979年。

[11] 垓下之战的详细战况,史书上没有记载,留下历史的空白。前军苦战后佯作败退,由后备军开阵接应,然后迎击追兵,再用奇兵获胜,是韩信得心应手的战法,背水之战时他就用此战法获胜。我据此推想垓下之战时韩信再次活用该战法,简略补写该段叙事。

[12]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说:“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这段历史故事,已经成为汉语的常用成语“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13] 项羽统领二十八骑突破汉军重围的这次战斗,史家称为“东城快战”,其作战地点,在秦东城县境内一座无名小山,《史记》没有记其山名,只是说项羽在山上布置二十八骑,“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分二十八骑为四队,从四个方向冲下山坡。《汉书·项籍传》记载同一事说:“于是引其骑,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