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太后英明(第6/11页)

更加奇怪的是结婚的这一天。

五月十六日,道教认为这一天是天地合日,人间的夫妻要分房睡,不然会折损寿数。这样有害,为什么哲宗大婚的日子非得选在这一天呢?

是不知道?开玩笑,京师什么人没有,会出这种错?不说别人,哲宗的亲妈朱太妃沉默了一辈子,唯独这件事不干了,她找到高滔滔,说为孩子着想,这一天实在不合适。

她不说还好,说了高滔滔立即板起了脸。我堂堂大宋以儒教立国,道教的东西不见于正规典籍,不足为信,就定在这一天了。

……不知道她这句话让她爷爷宋真宗听了会作何感想,老子当年万里迢迢满地球地拜神仙,道教里认了十七八辈子的亲了,居然敢说不足为信。

联想到孟家女孩儿后来和哲宗的婚姻状况、哲宗的身体状况,高滔滔真的是说得好,做得更好!不管怎样说,高滔滔又一次如愿以偿了。她费尽了心思在全国范围内选出了这么一位称心如意的好孙媳妇,真是大功一件,必须选个日子去太庙举行大礼,告慰祖先。

那一天盛况空前,当代文坛泰斗不世出的文豪苏轼作卤簿使,引导圣驾出宫到太庙。行进途中万众瞩目,神圣无比、庄严无比、高贵特权无比的皇帝仪仗队突然间乱了。一辆赭红伞盖犊车、一辆青盖犊车为首,十多辆车子斜刺里出现,强行插入队伍里。

谁这么大胆呢?

新媳妇儿闪亮登场了……

这是孟皇后一生无数个传奇桥段的开端,作为两宋300余年里命运最波折起伏最跌宕由低到高、由高到低、再低再高、幸免于难、迁徙万里、力挽狂澜、福寿始老的女性,她的人生真是太丰富多彩了。

用高滔滔的话来说,就是:“斯人贤淑,惜福薄耳!异日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这是被旧党史书称作女中尧舜的人说出来的,来证明伟大的高太皇太后简直有鬼神莫测之机、远照国家命运的智慧。

好玩的是,你是给孙子挑媳妇的,明知道她福薄,还挑她干什么?是玩这个苦命的小女孩儿,还是玩你自己的孙子啊?

真是活见鬼。

不过这也符合最初时海选的目的,就是要选个小户人家的孩子,啥也不懂才好,才能随便指使、有效教育。这时新皇后开场就摆了个大乌龙,成心给皇帝拆台,高滔滔你看着办吧。

高滔滔不管,她在大半年之后就很着急地去死了,对哲宗的这场婚姻,她的立场和国政一样。管它后面如何,我活着时按我喜欢的去做就好了,我死之后,即使洪水滔天,与我何干?

孟皇后就是这样进入的后宫,一个没有根基偶然发达的中层干部家庭出身的女孩儿,突然间住进了天字第一号的大宅门里,光是这个大前提就注定了她最初的命运。

她不适应。

没人能适应,或许有人会说,在她之前宋朝有一位出身更低的女人,那人爬上了令人目眩的高度,曾经统治宋朝10多年,开创了仁宗盛世的前期。对,刘娥。刘娥能行,为什么孟氏不行?

要注意,刘娥开始也是失败的,被真宗赵恒府里的奶娘暗算,告到了宋太宗那里,把她赶出了王府。她在赵恒的亲信家里一住近十年,每天看书识字重塑身心,才变成了一个合格的政府管理员。

以刘娥之才,都得经过那样的苦难,孟氏凭什么顺利成功?

没多久,她就演砸了。

最初时的生活她还适应,哲宗和她走得很近,他有良好的教养、清秀的面貌,哪一点都能让她觉得安宁妥帖。很快的,她觉得幸福来临了。

她怀孕了,给哲宗生了个小公主。这是哲宗第一个孩子,他很喜爱。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孟皇后觉得自己适应了,这和她之前的生活没多大的区别。

可惜,这是她唯一改变命运的时机,被她白白地错过。她不懂,夫妻之间从最初的新鲜到淡漠到厌倦是很快的,尤其男人的身份越高,这个过程就会越快。她得展示魅力,必须得展示魅力,才能把哲宗紧紧地拴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