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军阀混战,汉帝国终将末日(第3/13页)

公元188年,黄巾军又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起义,太原郡、河东郡、汝南郡几乎全部失陷,青州、徐州的黄巾军也死灰复燃。为了镇压平乱,汉灵帝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把部分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拥有地方军、政之权,以便加强地方政权的实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进剿黄巾余部。这一次权力的下放,助长地方军阀拥兵自重,互相攻击,逐鹿中原,甚至东汉皇帝也成了军阀手中的玩物。所以黄巾民变是促使东汉灭亡的导火线,也是三国时代的序幕。

董卓逆行倒施

要说东汉末年的历史,有一个不能绕过的人物,就是董卓。董卓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陇西郡临洮县地处凉州,是西北边陲,土地贫瘠,并长期与游牧民族交战。凉州人以射猎为业,居无定所,过着刀口舐血的生活。所以凉州的民风之彪悍,据全国之首。

董氏是当地的豪族。《三国志》说,董卓臂力过人,身背两弓,骑马奔驰之际,能左右开弓,其骑术、射术和力量都很厉害。又说,董卓好游侠,在凉州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并且在羌民中颇有威名。郡太守和州刺史非常欣赏他,都曾招他做官。董卓担任地方武官时,在与游牧民族的战斗中打出了名声,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汉桓帝末年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六郡指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此六郡都属于与游牧民族交界地区,此地人多骁勇。羽林郎是皇帝的卫士。董卓被选进去了,这是董卓一生中的重大转折。能被选为羽林郎,说明董卓已经被东汉中央政府所看重。

董卓当上羽林郎后不久,就被人推荐为军司马,回到凉州参加对羌族的战争。战争结束后,董卓“拜郎中,赐缣九千匹”。但董卓把这九千匹缣全分给了部卒。此后董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也因战功由郎中迁升为广武令、郡守北部都尉、西域戌已校尉,一直征拜至并州刺史、河东太守。至此,董卓可谓平步青云。

不过,董卓曾讨黄巾失败,被免官。但董卓善于钻营,贿赂十常侍,当凉州战事再起,董卓又被起用。东汉政府为了巩固西北边防,需要董卓这样的人。但董卓长期在凉州作战,掌握凉州的军政大权,东汉政府便开始对其不放心了,先后两次要董卓到洛阳来任职,借以夺其兵权。但每次一调任,凉州的羌族就开始搞事,董卓就赶紧告诉朝廷,这边又发生动乱了,我离不开啊。至于这些羌族和朝廷为什么这么有默契,就不是我们所能猜测的了。

东汉政府还想过让皇甫嵩以武力解决掉董卓,董卓便屯兵河东郡,东汉政府终于还是不敢发难。屯兵河东以后,整个陇西便成了董卓的势力范围。手中强大的实力,让董卓的野心极度膨胀,开始有了问鼎中央政权的计划。

董卓能进洛阳当政,还得感谢一个人,就是大将军何进。何进本来是个屠夫出身,因其妹嫁入宫中被立为皇后才受到重用,官拜大将军,手握兵权。但大将军的头衔也不能掩盖他的愚蠢,东汉彻底崩坏有其很大的责任。

汉灵帝死后,当时十常侍要立陈留王刘协,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为帝,并且得到了后宫董太后的同意,而何进主张立何皇后之子也就是少帝刘辩为帝,两派的矛盾很激烈,都想置对方于死地。后来何进直接在汉灵帝的灵堂上立了何皇后之子刘辩为帝,算是先胜了一筹。何进本想趁机把十常侍一网打尽,但迫于何皇后的压力一直没能下手,况且十常侍手里还有军队,不解决这个问题,风险太大。

十常侍手里的军队就是公元188年组建的西园新军。西园新军有八校尉,袁绍是中军校尉,曹操是典军校尉,但大权掌握在宦官、上军校尉蹇硕手中,连大将军何进也要听从他的指挥。何进不久之后拉拢了袁绍等人,除掉了蹇硕。但蹇硕虽死,宦官的势力并没有被彻底铲除。于是何进想借地方军阀的力量消灭十常侍,就偷偷地征召地方的军队进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征召西凉军阀董卓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