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光武中兴,大汉的回光返照(第3/22页)

刘秀,字文叔,祖籍南阳郡蔡阳县人(今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白水村人),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秀自幼丧父,孤儿寡母在叔叔刘良的照顾下生活,直到他长大。年轻时的刘秀,身材高大,一表人才。他为人讲究诚信,处世谨慎,性情温和善良。

刘秀和刘縯兄弟俩一开始并没有起义的想法,确切地说,刘秀是绝对没有这个心思的。他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土豪”,将来让他的儿子能有几亩地种,也就心满意足了。

然而生逢乱世,过安稳日子的打算比较不靠谱,当新朝军队主力被击溃后,刘縯与刘秀抓住机会乘势而起,竖起反旗。公元22年,刘秀随兄长在南阳起义,从此走上了一条波澜起伏的人生之路。刘秀兄弟俩虽然有皇族的身份,但实际上社会地位并不高,在当地也没有什么权力,只是家庭条件比较好。于是他们选择了加入当时名气比较大的下江、平林起义军。史书记载,刘縯集智、勇、力于一身,很快屡立战功,在庞大的起义军队伍中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刘氏一族的另一个人——刘玄也开始受到关注。刘玄也是西汉皇族后裔,祖父为苍梧太守刘利,父为刘子张,母为何氏,与刘秀是族兄关系。刘玄资质平庸,年轻时也比较讲义气,他的弟弟被别人杀害,他广宴朋友,要为弟弟报仇,并把地方治安官也请来陪酒。不料他的朋友酒醉后杀人,刘玄大仇未报,却先惹了祸。刘玄被迫从舂陵逃到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公元22年七月,平林人陈牧率千余人起义,响应绿林军,号称“平林军”。正在这里避难的刘玄参加了平林兵,担任安集掾的职务,后平林军与绿林军合并。

当时,队伍迅速壮大的绿林军最大的困难在于缺少粮食和军费,正好一些地方豪族产生了借助造反军的力量推翻王莽,建立新政权的想法。于是,两方面形成了合作关系,地方豪族为绿林军提供资金上的帮助,代价是绿林军要听从地方豪族的指挥。不久,这些为了填饱肚子而到处破坏的绿林军态势骤然一变,齐声喊起兴汉口号。

既然打出了复兴汉王室的口号,那就需要找一位跟皇族沾边的人物来做代表,万一打赢了好名正言顺地推举他为皇帝。赤眉军中有七十多名与王室有血缘关系的人。同样,绿林军内也为数不少。如果要拥戴某人为皇帝,最理想的候选人不是那些敢作敢当的人物,而是胆小怯懦为好,这样的人将来做傀儡,背后的利益集团也比较放心。于是,绿林系平林军中的刘玄引起了“土豪”们的关注。

公元23年,刘玄被绿林军立为皇帝,年号“更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更始帝。其实“更始帝”这个位置本该由勇毅善谋、治军有方的刘縯来坐,但他在起义军中比较有威望,且治军严明、不讲情面,背后的利益集团担心他上位后不受自己控制,于是才将平庸听话的刘玄抬上了皇位。刘玄成为皇帝后,封智勇双全的刘縯为大司马,刘秀也被封为偏将军。此时,低调的刘秀完全没有散发出半点帝王气质,反而被认为资质平平而且胆怯怕事,完全笼罩在哥哥刘縯的气场下。

同年,绿林军进攻长安,王莽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寻率兵42万,准备与起义军一决胜负。首先他们在昆阳城北与守城的绿林军代表刘秀相遇,当时昆阳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刘秀安排好守城部将后,自己带领另外十二人骑马乘夜闯出城南门,召集在外的军队全部集合起来救援昆阳,又亲自率领千余步骑兵火速回援。

此时守城的部将王风已经快要扛不住,差点就要接受王邑、王寻的投降意见,只是害怕投降后会被屠城而没有答应。刘秀率军赶到,以一敌百,杀敌千人,士气大振。接着,刘秀又率三千兵马,从城西直冲敌军的中军地带。由于王邑、王寻轻敌,只派一万余人迎战,结果大败,王邑被杀。刘秀军队合力夹攻,王莽军队慌忙溃逃,伏尸百里,近几千人逃回了洛阳。昆阳一战,是刘秀的投名状,也是终结王莽新朝的重要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