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4/25页)

权力事业可以靠暴力夺得,但士人的心,则意味着民心向背,那可不是刀枪剑戟就能解决的。邴原作为士子领袖,他的到来,无形中抬高了曹操的身价和威望,更给了曹操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支持。

所以,曹操激动难当,情不自禁地现场赋诗,没想到一不小心,居然就写了一首他的代表作——《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也是乐府旧题,曹操共写了两首,这是其中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这首诗按内容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是前四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感叹生命流逝,并直抒胸臆,发出感慨,有难忘的忧愁,只能靠饮酒来解忧。这四句朗朗上口,尤其“唯有杜康”一句,经常被人吟诵,那么他忧愁的是什么呢?

第二段,接下来四句就说了他忧愁的原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几乎都是化用《诗经》中句子,曹操在这里稍加改动,重新嫁接,十分巧妙,变得别有一番意蕴。“但为君故”的“君”——表面指邴原,其实是泛指各种贤能人才。

第三段则是对第二段的进一步强调和照应:“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就像明月运转从不停息一样,我求贤的心也不停息。

最后一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点出此诗主题,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又有比喻的深意。一方面比喻士人们栖栖遑遑,没有安身处,言下之意是告诉士人们我这里就是栖身大树;一方面也打消士人的顾虑,表示自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人才越多越好,绝不会有“人满之患”。

曹操这首诗的艺术成就极高,把政治诉求和文学意象熔得浑然一体,没有半点生硬阻隔之感。吴淇说它“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六朝选诗定论》卷五),可谓颇为中肯。

寻求贤士,获得人才,永远是建立政权的根本。真正的聪明人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曹操才会写下这首《短歌行》,表明自己渴求人才的心情。

这一年,是207年。曹操平定了乌桓,安定了北方,写了一堆名言警句。而同在这一年,其他英雄也在极力笼络人才,有个27岁的青年在自家茅屋高谈阔论,有个大耳垂肩、双手过膝的身体比例不协调的将军在一旁认真聆听,两人就在这间小茅屋里定下争雄天下的大方略。这一年,诸葛亮出山。

第一个作家协会

一时间,邺下文风兴盛,

曹丕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文人雅士,

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邺下文人集团”,

历史上第一个作家圈子由此诞生。

神童曹冲

208年夏六月,汉献帝刘协下诏,废除“三公”职位,任曹操为丞相,总揽朝政。自此,曹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气焰嚣张,以汉丞相之名,秉持朝廷大权。这个举动,使得他从匡扶汉室的“中兴之臣”,开始变为人们口中的“窃国汉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