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3/25页)

名满天下的曹操,这时候又打了大胜仗,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到昌国宴请当地的士人,那可是绝对的大事,能去赴宴的都倍儿有面儿,士人们于是纷纷前往。

曹操非常高兴,酒酣耳热之际,他说:

孤返,邺守诸君必将来迎,今日明旦,度皆至矣。其不来者,独有邴祭酒耳。(《三国志》卷十一注引《邴原别传》)

就是说,我得胜回朝,这里的绝大多数名士都会前来迎接,但是唯有祭酒邴原,德高望重,恐怕我威望不够,他不会前来。

邴原是当时的大名士,志向高洁,清雅脱俗,名副其实的一方学宗和意见领袖。有个关于他的故事,广为流传。

邴原小时候家里穷,没钱念书。有次路过村里学堂,听见朗朗读书声,就哭起来。老师听见,就出来问他为啥哭。他说家贫没法读书,却又想读书,因此哭泣。这位老师大为感动,就免他学费,准他入学。当然,邴原不负厚望,一下子成为全班最好的学生,甚至后来成为一代宿儒,这就是“邴原泣学”的故事。

大家是不是感觉非常熟悉啊?不错,后代流传的、小时候我们听到的各种版本的放牛娃娃、放羊娃娃爱学习感动教书先生的故事,基本都脱胎于此。

邴原品行高洁,学问又好,名气很快传开。当时,他还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华歆,一个叫管宁。这两个老哥也是大名士、大牛人,关于他们也有很多故事,“割席绝交”说的就是华歆、管宁。据《魏略》记载,时人称他们三个共为“一条龙”,其中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而管宁是龙尾。“一条龙”不分前后主次,都是当世人杰。

邴原名气一大,州府就请他出仕,但是被他拒绝了。后来爆发黄巾之乱,他就开始四处游学。据《邴原别传》记载,他游学时,只背一个行囊,徒步跋涉,而他在游学途中遇所见的师友们,一个个也都牛得厉害。到了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内)拜韩子助为师,走到颍川(今河南禹州)就拜陈寔为师,在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与范滂交游,在涿郡(今河北涿县)与卢植为友。

这几个人,都是当时的大名士,要么是汉末“党锢之祸”中士人的领袖,要么也是领袖级的人物。

陈寔乃清流领袖,党锢之祸时,他主动入狱,以自己的生命来鼓舞士子的斗志。清末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不愿逃走,效仿的就是陈寔。

范滂为“江夏八俊”之一,人格魅力极大,第一次入狱被释放,前来迎他的居然有千人之多,后来和党人领袖陈蕃二次下狱,死于其中。

卢植更是文武双全,弟子众多,其中有两个后来都名冠天下,一个即“白马将军”公孙瓒,还有一个是“仁义皇叔”刘玄德。

从一个人交游的对象直接可以看出他的层次,邴原的师友们个顶个都是士人领袖,那他自己,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名士。

后来邴原在孔融的劝说下,到了辽东太守公孙度手下任职,公孙度称赞他为“云中白鹤”。但是邴原只干了一年多就辞职回家,聚众讲学,从者数百成千。

邴原属于内心自由奔放、外表严肃认真的那种人,他的作风是,洁身自好,不屑钻营,敢于批评、抵制违法背道的言行。对于做官,是合则仕、不合则去,潇洒自在,任心而行,乃真名士做派!

所以啊,曹操觉得邴原超凡脱俗,自己摆酒宴,唯一请不动的只有邴原了。

但是万万没想到,曹操“不来的,只有邴原了”这句话还未落地,邴原就已经到了。曹操喜出望外,哪里想得到这么大的角儿会来拜见自己呢?听到通报,他赶忙穿上鞋,跑出营帐大老远前去迎接,并对邴原说:“圣人的心真是没法揣测啊,我认为您不会来,没想到您居然屈尊前来,真是抚慰了我求才若渴的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