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第3/6页)

如果说之前刘裕与桓玄的战争,对于刘裕掌握大权是一个关键,那么后来镇压卢循的战斗,更是凶险。在这场战斗里,卢循就是找准了刘裕北伐的机会起兵,意图趁刘裕无暇回顾的时候抢占建康,却不料碰上了足智多谋的檀道济。卢循的败亡,也让刘裕从此在南朝再无敌手,执掌大权算是铁板钉钉,对于居功至伟的檀道济,刘裕也格外器重,提拔为唐县男,官至临淮太守,已经是刘裕身边地位颇高的重臣。公元415年,檀道济又参加了平定司马休之的战斗,将其击败。司马休之是东晋皇室中最后一支实力派,此人一败,整个东晋政权,从此任凭刘裕拿捏。

关于檀道济的军事思想,后人皆赞叹颇多,后来的唐朝枭雄朱温,还曾送他一个“狡诈专兵”的评价,檀道济用兵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狡诈”。在每一次战斗中,他都能做到不让敌人摸清楚自己的真实实力和意图,并且随时都能做出让敌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他的大部分胜利,也多是出奇制胜。这一方面来自他自己的性格,另一方面来自他对兵法的研读,自古熟读兵书的人甚多,但读懂的人却不多,读懂了能做到发明创造的更少。檀道济的读书方法很稀奇——他不但读兵书,还擅长总结,比如他读得最多的是《孙子兵法》,而赫赫有名的“三十六计”,就是他在读《孙子兵法》之后总结出来的心得体会,至今广为流传。一个总结出“三十六计”的人,当然更善于运用“三十六计”,在公元415年之前,尝到他“三十六计”苦头的,基本都是南朝内战里的枭雄,不过从公元415年之后,北朝的敌人们,也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尝到教训。

第一个吃到苦头的,就是北方羌族人姚苌建立的后秦,在东晋晚期,这一度是北方实力最强大的政权。公元416年正月,后秦皇帝姚兴侵扰东晋,正好给了刘裕开战的口实,随后刘裕大张旗鼓,发动了对后秦的进攻。这次进攻的声势非常大,一共分了五路,大有平灭整个北方的架势,其中最艰难的一路,就是檀道济进攻的那一路。别人的部队,都可以遥相呼应,齐头并进,就算打不赢,也很容易全身而退,唯独檀道济不能,他的部队被任命为刘裕五路北伐大军的先锋,他需要从合肥出兵,直接攻打后秦防御最严密的河南许昌地区,为整个北伐大军的前进打通道路。这一路他所面对的,将是后秦最精锐的军队。对于檀道济来说,这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檀道济做到了,他的军队九月出发,一路势如破竹,到了十月,他与另一路大军王镇恶部会师成皋,已经占领了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兵锋直逼后秦重镇洛阳,可谓“超额完成任务”。闻听洛阳告急,后秦连忙派遣数万精锐弛援,如此局面下,搭档王镇恶主张快速攻打虎牢关,抢在后秦援军到达之前占领这个洛阳门户,檀道济再次提出相反意见,他认为如今整个河南已经乱作一团,如果加紧攻打,反而会激起后秦的死战之心。结果,依檀道济的部署,晋军对后秦的虎牢守军展开心理战,迫使其在援军到达后投降,随后到来的后秦军队,立刻陷入了檀道济的包围中,檀道济却“只围不打”,再次迫使其投降,于是整个河南都落到了檀道济手中,后秦都城长安的门户潼关,也因此暴露在了檀道济的眼皮底下。值得一提的是,大功告成后,檀道济的搭档王镇恶足够“恶”,竟主张学当年的项羽,将俘虏的后秦士兵全部坑杀。关键时刻还是檀道济阻止了,不但反对杀俘,更优待俘虏,于是中原人心大定,不但汉族百姓纷纷归附,就连北方各少数民族军队也纷纷投降,刘裕的北伐,就这样兵不血刃地达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