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第2/6页)

檀道济初投刘裕的时候,虽然很得刘裕重视,但并不晓得檀道济才华的刘裕,只是把他当做一般人物。他开始引起刘裕重视,是在刘裕讨伐桓玄战争爆发后。当时从镇江到建康之间,桓玄已经布置好了防御,他的兵力本身就比刘裕多,而且他属于“改朝换代”,既定事实已经造成了。所以当时刘裕的大部分部将,都劝说刘裕火速进兵,绕开桓玄的防御,直抵建康城下。那时候的檀道济,只是刘裕身边的“参谋军事”,也就是个普通参谋,他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计划:桓玄属于篡立,他的行为本身就不得人心,他自己也心虚,而各派的势力,这时候正在观望,一旦桓玄得胜,就会立刻倒向桓玄,到时候局面就不好收拾了,所以贸然进兵建康,如果有失,就会前功尽弃。一番分析让刘裕折服,随后刘裕采纳了檀道济的建议:表面上招兵买马,摆出大举进攻建康城的架势,其实却徐徐推进,并且派人到各处宣告桓玄的罪状,外加鼓吹自身兵力的雄厚,对桓玄展开心理战。事实果然如檀道济所料,在几次小规模交锋战败后,桓玄自己就慌了阵脚,迫不及待地撤出建康,挟持东晋安帝逃到江陵,一直属于“寒门”的刘裕,就这样兵不血刃地进入了东晋的国都建康。得胜之下,刘裕手下的许多部将都头脑发热,要求乘胜追击,一举占领桓玄的老窝荆州。这个时候又是檀道济,再次提出相反的建议,檀道济认为,此时桓玄虽逃,但实力并未受损,荆州是桓玄的老窝,经营多年势力稳固,不是一时可以攻下的,况且建康新得,人心未定,当下应该做的是稳定阵脚,再图攻势。而且他认为,桓玄绝不会甘心丢失建康,他一定会在实力有所恢复后主动来攻。事实上,这几条全被他说对了。公元404年五月,桓玄集中军队进攻建康,被刘裕打得大败,桓玄本人也在逃亡路上被杀。这场“桓楚之乱”,最终以刘裕的胜利告终。

桓玄败亡之后,晋安帝复位,但是东晋的大权,已经掌握在刘裕手中了,这场刘裕和桓玄之间的争斗,对刘裕本人,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都有着深远意义。刘裕代表的是魏晋门阀衰落之后新崛起的寒门阶层,而桓玄代表的,却是旧的门阀阶层,新旧阶层的碰撞,最后以桓玄的失败告终,这其实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门阀衰落的丧钟。而对刘裕本人而言,作为北府军的重要军将,此时他已经走到了他的前任刘牢之等人从未到达的位置,从过去边缘化的军阀,成为如今掌握国家大权的权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檀道济也不例外,因他在整个过程里的功劳,他被刘裕封为南阳太守,这也是他第一次得到领兵的权力。结果他出手不凡,不但能分析更能打,一举扫荡了当地的桓玄残部,俘虏了桓玄的儿子桓震,将桓玄一派势力斩草除根,彻底断了刘裕的心病,因此更进一步,被封为五等侯。

从这以后的差不多十年时间里,檀道济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刘裕打内战,他的地位也节节攀升,先是在公元410年,檀道济官升扬武将军,受命镇压持续多年的东晋卢循农民起义。这场农民起义也是东晋王朝的一个大麻烦,起义者主要是南迁过来的“流民”,战斗力强悍,东晋先前战无不胜的“北府军”,屡次遭到战败。檀道济到来后,战局立刻就改观了。当时的局面对东晋格外不利,卢循于这一年八月,集中了10万大军攻打建康,特别是他的巨型战舰,更是远远优于东晋。此时的刘裕正率军在北方和南燕政权作战,闻讯后火速往回赶,而留守在南方的檀道济,他的任务,就是在刘裕回来前,必须要顶住卢循的进攻,守住江陵。结果,檀道济仅凭手下不足万人的部队严防死守,硬是顶住了卢循的进攻,当然他并不是硬拼,而是故意虚张声势,把所有能找出来的旗帜都找来,摆出江陵防御稳固,兵力充足的假象。结果在攻击受挫后,卢循果然上当,暂停了对江陵的进攻,就这一个小小的犹豫,为他最后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在经过一个月的相持后,是年九月底,刘裕终于赶回来了。之后士气高涨的东晋军发动反攻,一举击败卢循,而后步步紧逼,最后终于在番禺彻底击败卢循,逼其自杀,这场持续数年,险些颠覆东晋政权的起义,就这样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