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被传说的『潜伏』崔浩(第4/4页)

崔浩招祸的直接导火索,就是著名的《修史》事件。公元439年开始,崔浩受命修订北魏的国史,这个工作他完成得很出色,但这时期建树颇多的崔浩,已经变得飘飘然了,修史成功之后,他身边的谋士建议他把他的著作雕刻在石碑上,来彰显自己的功绩,崔浩不假思索地同意了。但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引起了整个鲜卑政权内部的暴怒。因为拓跋鲜卑早期是个游牧民族,非常的落后,那一段历史对于鲜卑贵族来说是不堪回首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更让他们觉得耻辱。本身崔浩就建议用寒门和士族来区别身份,这么一修史,再一曝光,原本是正统的北魏,一下子就成了世人眼中的野蛮民族。这件事情引起了鲜卑贵族们的愤怒,纷纷斥责崔浩的罪过。结果,一向对崔浩言听计从的魏太武帝拓跋焘,这下子也翻了脸,立刻把崔浩下牢狱,这还不算完,更大肆诛杀无辜,凡是参与修历史的,以及崔浩的亲人好友,统统不放过。这场“国史案”在当时中国北方引发了强烈震荡,崔浩的家族,即著名的河北崔家,被整族杀戮,与崔家有亲戚关系的卢家等家族,也纷纷被杀,寒门知识分子中也有多人连坐。魏太武帝拓跋焘自己说,如果不是太子劝阻,他还要杀几千人。即使如此,整个北方的士族,在这场风波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

崔浩的死,是非常屈辱的,那是公元450年的盛夏,他被囚车押上法场,一路上鲜卑士兵不断往他身上撒尿,一个功勋卓著的名臣,就这样含冤被害。关于他的死,当然不是简单的“修史”,而是当时北方世家大族与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所致。魏太武帝事后也搞平衡,赦免了许多参与此事的汉族知识分子,主要是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在崔浩死后40年,进行汉化改革的魏孝文帝拓跋宏,用“国姓”和“郡姓”来区别身份,划分等级,崔浩梦寐以求的抬高北方世家大族,让北方世家大族拥有和鲜卑贵族平等权力的梦想,就这样实现了。

至于流传很广的崔浩是卧底的说法,好多人依据的论据,就是魏太武帝每次要攻打南朝的时候,崔浩都拼命阻止,相反一直撺掇魏太武帝去攻打北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所以有人就认为,崔浩这是真心为南朝着想。事实上从当时局面看,先北后南,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抉择,忠心耿耿的崔浩,最终还是为了帮北魏完成统一大业,至于所谓的潜伏,也只能说是一个传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