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被传说的『潜伏』崔浩(第2/4页)

这时候的北魏,面临的问题远比想象中的多,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经济的疲敝,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北魏的地盘,当时主要包括山西、河北这些地区,长期以来的战争,造成了当地的贫困,虽然有屯田等各项政策,但是都是对长远有利,很难解决眼前的问题。偏偏这个时候,老天爷也和北魏作对,公元414年至415年,中国北方发生了大面积自然灾害,尤其是在中国河北、山西地区,可以说赤地千里。这种情况引起了北魏朝廷的恐慌,本身北魏建国早期,在是否转化为农耕定居问题上,北魏鲜卑贵族的反对声音就颇大,这下又一次老调重弹,但当时是否农耕定居是其次的,关键是怎么度过此时的灾荒。当时北魏的灾荒已经严重到连国都的粮食都很少了,这时候主流的观点,就是迁都,将国都迁移到储粮充足的河北邺城地区。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不但当时把持大权的鲜卑贵族纷纷赞同,许多汉族士大夫也表示赞成,在满朝的赞同声音中,唯独崔浩唱反调,他只反问了一句话:今年平城闹灾,我们可以迁都到邺城,那么明年邺城闹灾,我们又可以迁都到哪里去呢?一句话,就把北魏的官员们驳得哑口无言,甚至北魏明元帝本人也深以为然。当然崔浩反问,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他马上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把都城最穷的农户,分配到各个州县就食,并且国家向富裕的世家大族告贷,要求他们出粮,来年再按照利息偿还,这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早的公债了。反对迁都看似简单,其实意义重大。当时的北魏皇朝,特别是上层的鲜卑族贵族,依然保留着传统游牧民族的观念:反正是这里闹灾了就迁到别处去,但是他们忘记了,这时候的北魏已经不是游牧部落,反而是一个封建制度的国家政权,都城就是国家的根本,轻易迁都势必引起国家的变乱。如果当时没有崔浩,北魏迁都的事情肯定顺理成章,外加自然灾害严重,到那个时候,北魏很可能发生一场大规模的叛乱,如果是那样的话,后来雄踞中原的北魏鲜卑王朝,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暂时度过了自然灾害后,北魏马上又面临着新的考验:此时已经掌握了南方东晋王朝大权的刘裕,发动了对北方后秦政权的进攻。当时的后秦,是北方各政权中比较强大的一支,和北魏唇齿相依,后秦遭到攻击后,立刻向北魏求救,这个时候的北魏也面临着严重问题。北魏的北边,就是著名的柔然游牧民族,此时也在大举进攻北魏。究竟是北上抗击柔然,还是南下救援后秦,北魏朝廷犹豫不定,大家也莫衷一是,这时候的崔浩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都不救。崔浩认为,如果这个时候北魏贸然进攻刘裕,不但很可能失败,并且北方柔然部落会趁机南下,大肆攻掠北魏州县;但如果北上抗击柔然,刘裕很可能掉过头来攻打北魏。所以北魏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借道给刘裕,让他进入关中平原与后秦决战,然后无论胜败,他都会元气大伤,到时候只要断掉刘裕的归路,刘裕的北伐军必定会全军覆没,而遭到重创的后秦,也从此无力和北魏抗衡,关中平原也注定会落到北魏之手。崔浩极力劝说北魏明元帝听从他的主张,甚至说这是“一劳永逸定南北”之计。崔浩的这个计谋,就是三十六计中的“隔岸观火”,如果照他的计谋,刘裕和后秦会相继被北魏消灭,而东晋政权也会因此元气大伤,如果那样的话,不要说北方的统一,就是天下一统,也很可能会在北魏明元帝手中完成。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明元帝并没有听从崔浩的建议,他认为崔浩这个建议太不切实际,因此自作主张,答应了后秦的求救,发兵攻打刘裕。事实果然如崔浩所料,北魏军队遭到刘裕的截杀,被刘裕的重装弩外加战车打得溃不成军,伤亡3万多人,而柔然也趁机南下,北魏抵抗柔然的六镇,被掳掠了5万多人口,伤亡极其惨重。北魏多年以来积攒下来的家底,在这场动荡中差点一次性赔光。幸亏崔浩提出建议,要北魏坚壁清野,修筑堡垒,牵制刘裕的进攻,这才让刘裕没有趁机反戈一击,否则的话,刘裕做到的,就不仅仅是平灭后秦,而是吞并整个北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