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东晋桓温,『奸臣』的英雄人生(第3/7页)

桓温担任荆州刺史的时间,是公元346年,这一年的他34岁,正是一个政治家风华正茂的时代,他继续自己的“奋青”之路。在他到任之前,任何一任荆州地方官,主要的施政方略,大多都是围绕怎样加强荆州的防务,桓温到任后,立刻提出了一个疯狂的想法——主动进攻。桓温认为,当时东晋的北面,是羯族枭雄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这个政权在当时的中国北方属于最强,东晋的东面,是氐族人李氏建立的成汉政权。这时候偏安东南的东晋政权,在它的正北面和正西面,都面临着强敌,一旦对方联合攻击,腹背受敌的东晋,就会变得非常危险,无论怎样加强防御,都无法长期持久。对比后来的南宋政权就知道了,南宋晚期,对于防御蒙古军入侵不可谓不努力,铁壁坚城的钓鱼城,甚至创造了击毙蒙古可汗的战功,而血肉铸就的荆襄防线,更让天下无敌的蒙古大军付出了沉重代价。但是,当南宋西面的大理被攻克后,腹背受敌的南宋,立刻全线崩溃。东晋当时的边防形势,和南宋差不多,甚至可以说更糟糕,因为东晋在人口、兵源,还有最关键的经济实力上,都远远不如后来的南宋。这个危险的战略漏洞,被到任荆州的桓温一眼发现了。

桓温不但发现问题,还要解决问题,北面的石勒和西面的成汉,东晋至少要解决掉其中一个。桓温的主张是“先易后难”,也就是对北面石勒政权以防御为主,集中力量,消灭盘踞在四川的成汉政权。他的奏议一出,立刻使东晋满朝哗然。自古以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中国人的共识,北面的石勒政权,统治区域为平原,从地理角度说更容易攻打;西面的成汉政权,有四川盆地的天险庇护,就是三国时候的刘备,也是费尽心机,耍诈才得以进去的。桓温的这个主张,表面看是不合常理的。对此,桓温陈述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北方的石勒,这时期仍然处于政权的上升阶段,军事力量强大,在统治区域里也很有政治手腕,很会收揽北方民心,不是一时可以战胜的。而四川的成汉则不同,这时候的成汉政权,已经日益腐朽,和四川百姓离心离德,正是消灭它的最好机会。虽然出身贵族,但这时候的桓温,已经很懂人心向背的道理。

但东晋大多数士族是不懂的,因此桓温的奏议,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包括当年举荐桓温的何充,关键时刻,桓温儿时的另一个朋友,当时的名臣刘炎,坚决地站在了桓温的一边。此时刘炎正得晋安帝的宠信,说话很有分量,他认为桓温的主张是可行的,甚至对晋安帝说“观其蒲博,不必胜,则不为”。他这句话真可谓说到了桓温心里,桓温打仗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谋而后动,没有百分百的把握,他绝对不会打。

公元347年三月,桓温率领荆州大军,开始了西平成汉政权的战役。在进入四川之后,桓温采取了一种更疯狂的打法,他把军队中所有的老弱兵马,都留在四川外围的彭山县看守辎重,自己亲自挑选了精壮士兵组成突击队,每个人只带了3天的干粮,以示有进无退之心。在作战之前,他亲自发表演说,并且给士兵们展示,他和士兵们一样,只有3天的干粮,如果打不赢,死就死在一起。这一招果然激得三军士气高涨。战斗打响后,东晋军队大胆突击,从彭山县直接抄小路插入到成都,在成都西南与成汉皇帝李势展开决战,给成汉政权来了个“黑虎掏心”。在之后的成都之战中,成汉军队更被桓温“掏”惨了,这一战打得格外艰苦,成汉军队背水一战,个个奋勇冲锋,急行军3天且粮食已尽的晋军渐渐不支。最危险的时刻,桓温的参军龚户战死,桓温自己的战马也被敌人的弩箭射中,危急之下,桓温换马再战,昂首站在敌人弓弩最密集的地方,他的身先士卒,激起了全军的死战之心,三军奋勇冲杀,决死一搏的成汉军队,最终倒在了更坚韧的桓温面前。此战成汉军被斩首2万多人,几乎全军覆没。东晋军队也伤亡惨重,桓温本人5处受伤,最严重的一处,肩膀被敌人的弓箭射穿,血流不止。但桓温却若无其事,和士兵们谈笑风生,在慰问完了士兵后才接受治疗,相当有魏晋风度。战后,成汉国主李势投降,桓温却对李势的妹妹一见倾心,娶她做自己的小妾,并留下了“我见犹怜”的感慨。自此,沦陷近半个世纪的四川大地,基本全境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