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东晋早期的『北伐双璧』(第3/7页)

祖逖到达镇江的时候,是公元317年,当时东晋司马睿政权已经称帝开国。祖逖的英雄事迹,在当时被人们广为传颂,这样的人才,正是东晋开国早期最需要的。在拜见了司马睿之后,祖逖被封为徐州刺史。得到任命的祖逖,给司马睿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北伐。但这却是当时司马睿不能接受的,第一,当时的东南地区,东晋的统治并不稳固,好多当地士族对东晋政权持观望态度;第二,司马睿本人也不是一个有进取心的人。比较著名的一个典故是,司马睿有一次问他的儿子,是北方远还是太阳远,儿子回答说,是北方远。司马睿问为什么,儿子说,因为我们看得见太阳,却看不见北方。司马睿听了很高兴,夸奖儿子聪明。也就是说,司马睿本人的愿望,只是要偏安东晋,至于光复河山,他不会想太多。

祖逖虽然看不到北方山河,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北方山河,当时居住在京口地区的,主要是南下的北方难民,中国人从古到今的一大特点,就是恋家。离乡背井,永远是不得已的选择,所以,收复河山,重回家园,是每一个难民心中的愿望。而对于祖逖来说,他是军人家庭出身,从小就有匡扶社稷的愿望,北方山河的沦陷,对一个军人来说,自然是奇耻大辱,所以北伐,是不用动员的。

北伐不用动员,但东晋政府却不太有热情,不只是作为皇帝的司马睿,那些扶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们,本身在晋朝的地位,一直不如北方士族,现在因为晋朝定都江南,他们的地位一下子上来了,所以东晋保持现状,对于他们来说是最有利的。这些政治家们,想的都是最复杂的利益问题,而像祖逖这样的热血男儿,考虑的却是最简单的军事问题。为了这个愿望,祖逖一次次进谏司马睿,这时候的司马睿立足不稳,既不能开罪于当地士族,也不能得罪祖逖这些南迁的北方人。所以最后司马睿活了个稀泥,给了祖逖一个奋威将军的名号和豫州刺史的头衔,看似对北伐很支持,但是在军饷方面,却只给了祖逖1000人吃的军粮和3000人穿的盔甲。至于兵马,则让祖逖自己想办法了。

当时的中国北方,存在着各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每个政权都拥有数万精锐骑兵,这种情况下要北伐,几千人根本不够人家塞牙缝。司马睿的本意,也只是想和祖逖客气客气,给你个空头支票,别整天拿北伐的事情来烦我,如果祖逖因此知难而退,那就更中了他的下怀。

祖逖是不会退缩的,他已经退过一次,从遥远的河北家乡,退到如今的江苏镇江,离乡背井,已经无路可退,他唯一的选择,只有前进。

公元313年,祖逖从跟随他来到镇江的难民中,精选了100人,在镇江誓师后,随即宣布北伐。他的这种行为,在当时人看来简直是痴人说梦,几乎每个人都认定,他这是送死去了。

祖逖并不这么想,他不但要去,而且要胜利,在出征之前,有一幕场景永远留在了历史上:在公元313年八月渡江北上,船只行到长江中流的时候,祖逖突然悲愤异常,拼命敲打着划船的桨,仰天长啸:我祖逖如果不能收复河山,就让我葬身在这滔滔江水中吧。身边的部将目睹此情此景,无不感奋。这一幕难忘的场景,就是后来无数英雄心向往之的“击楫中流”。

事实证明,这一幕不是祖逖在做秀,而是他心中真真切切的理想。

祖逖渡江之后,在淮阴一带驻军。这时候的淮阴,是当时的“三不管”地区,北方各政权还没有扩张到这里,东晋也没有建立统治,正好可以帮助祖逖整顿军队。祖逖采取“屯田”战略,他带来的士兵,在这里设立工事,打造兵器。这时候的他,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司马睿给的那点钱粮很快用完了,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力更生。之后的3年里,祖逖在当地站住了脚,不但有了大片良田,军队也扩展到2000多人。此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经常来这里骚扰,在无数次小规模的交战里,祖逖率领部下打败了敌人,也一点一滴的,积累着彻底战胜他们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