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八王』其实可以很和谐(第3/7页)

西晋之所以在建国早期采取这种统治方式,主要原因还是司马家族“得国不正”。为了能够得到支持,他们必须用优待世家大族的方式,来维持他们的统治。这个时代,门阀政治已经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主流,在司马家族眼里,只要笼络住门阀家族,保证门阀家族和皇室之间的和谐,天就塌不下来。可是,如果他们之间不和谐呢?司马炎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对策很简单:保证有强大的军队不就可以了?

在统一初期,司马炎曾经大规模裁军,削减军费开支,但是对于军队问题,他丝毫不敢放松,而且曹魏灭亡的教训,也让司马炎刻骨铭心。在司马炎眼里,曹魏政权的终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魏疏远自己的亲族,导致发生动乱后,国家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维护皇室的地位。自以为找到历史教训的司马炎,作出了矫枉过正的决定:大肆册封宗室为王,并且给予宗室掌握军队的权力。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把刚刚统一的中国又拆分得四分五裂,西晋的“中央集权”也被大大削弱。仅仅是公元265年这一年,司马炎就册封了27个诸侯王,之后断断续续分封,这些诸侯王们以郡为国,大的诸侯王,有兵马5000人,小的诸侯王有兵马3000人。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里,有收取租税和掌握军队的权力。从表面看,司马炎此举防范了诸侯作乱的可能,他册封的诸侯王,军队人数最多的也就5000人,单独的一个诸侯王,论实力根本无法同中央政府抗衡。但是这时候的诸侯王,他们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了,可以在自己的领地里收取租税,虽然不掌管领地的民事,却拥有自选国中官属的权力。在中国日益走向封建大一统的趋势下,这样的分封显然是历史的倒退,注定要受到历史的惩罚。

仅仅册封诸侯王,在当时的西晋政权里,是不会产生太大风浪的,就算诸侯王们有反叛之心,他们的兵马也无法和朝廷抗衡。司马炎企图通过分散诸侯王力量的方式,既达到让诸侯拱卫中央的目的,又让诸侯们不至于成为中央的威胁。他册封的诸侯国多,力量特别分散,但是我们仔细看下的话,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了。这些诸侯王们,虽然单个掌握的军队少,但总数却已经占了西晋军队数量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国家军队中的近一半,已经被司马炎给拆零散了。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就是一旦国家真的发生变乱,这些分散在各个诸侯国里的军队,很难在关键时刻迅速集结起来,更不要说拱卫皇室了。事实上,在导致西晋灭亡的五胡十六国大乱中,这样的情景,不止一次在出现。

司马炎在册封了诸多诸侯王的同时,虽然注意到防止诸侯势力尾大不掉,但是他又不断给这些诸侯王更多的政治特权。比如他任用诸侯王出任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各类官职,几个比较大的诸侯王里,赵王司马伦曾经担任过关中都督,汝阴王司马俊曾经担任过豫州都督。这样一来,对于那些本身就位高权重的诸侯王来说,可谓如虎添翼,他们既做享受特权的王爷,又做执掌国家军政大权的朝廷命官,集巨大的权力和崇高的地位于一身,西晋时代的“中央集权”,很大程度上都被他们分掉了。

在司马炎的分封政策里,各个诸侯王有权力挑选自己王国的官属,那些能够获得都督要职的诸侯王们,甚至有权力组建只对自己负责的幕僚。无论是幕僚还是属官,他们大多数都来自于一个阶层:寒门。在当时西晋“九品中正制”的制度以及优礼世家大族的政策下,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出身,是很难在政府里一展宏图的。那些胸怀大志的民间草根们,也就只好再次寻找晋升之路,而为诸侯王们做幕僚和属官,就成为了另一条新出路。长期以来,这些寒门子弟都受到世家大族的压制,自然对世家大族深恶痛绝,所以他们一旦得到诸侯王的信任,成为其身边的重要人物,就会利用一切机会,对世家大族进行反攻倒算,而反攻世家大族的最好手段,就是趁着天下大乱的时候,最大限度地削弱他们。如此一来,在唯恐天下不乱的问题上,这些诸侯王身边的寒门随从幕僚们,比诸侯王本人还积极,在之后西晋的历次变乱中,都有他们推波助澜。在这样的局面下, 西晋的变乱,也就越发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