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为刘备做嫁裳的刘表(第3/4页)

刘表的“物质文明”建设更突出。在“恭顺”的外表下,刘表的地盘一直在扩张。他虽然不与北方的各路枭雄为敌,但是对南方的各族政权却毫不客气,用了3年时间,相继吞并了湖南等地大片地区。他用人很有特点,除了礼聘北方文士外,他的麾下各色人物众多,包括当地的土匪、少数民族领袖。如此鱼龙混杂的局面,刘表坚持“用人用其长”,凡是有能力的,一律不问出身,唯才是用,这在门第决定地位的三国时代,是非常难得的。此间,他还广施“德政”“爱民养士”, 尤其这时候荆州外来人口达到高潮,大批北方汉民进入荆州,和当地人相处杂居,刘表将北方移民大部安置在无人居住的山川丘陵地带,荆州经济的发展,也正是从此开始。到了公元192年董卓败亡时,刘表已经有了“土地数千里,带甲之士十余万”。在各路枭雄的眼皮底下,刘表崛起了。

再造荆州的刘表,更有东汉末年大多数官员不具备的品质——清廉。他是一个生活简朴,为官廉洁的官员,多年以来呕心沥血,他的家中竟然连存款都没有。与之对照鲜明的,就是蒸蒸日上的荆州经济。因为刘表的“中庸”,荆州的军民过上了太平日子,鲁肃就曾很羡慕地对东吴孙权说,荆州有千里沃野,这是帝王能够称霸的根本。刘表不想称霸,他只想中庸下去,过一段舒心日子。在赤壁之战中,他的生活着实很轻松。明末大儒王夫之在反思明亡教训的时候,也曾把刘表拿出来说事,他说刘表“无显著之腻,故荆州自若”,也就是说,刘表因为他的休养生息,给荆州带来了幸福的和平时光。

刘表在荆州的“中庸”,给荆州带来了繁荣,但是他的失败,也是因为中庸而起,原因很简单:这是个乱世。

刘表所处的东汉末期,是一个群雄并起,弱肉强食的时代,你不去吞并别人,结果就是被别人吞并。刘表以“中庸”为策保境安民,这样的政策,在北方实力均衡、相互攻杀不止的时代,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如果北方出现一个横扫天下的枭雄,这样的政策,是注定会失败的。荆州这个地方,长期以来经济发达,没有北方的彪悍民风,所以刘表虽然有十几万军队,但是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选择和平,哪怕是屈辱的和平,也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刘表只能坐以待毙,在当时,刘表还有另一条路:东征东吴。

虽然东吴在后来成为“三国”之一,但是在刘表生活的年代,东吴是一个很弱小的国家,如果刘表能够占有江南,凭借江南和荆州两地的兵马,即使不能统一北方,也完全可以构筑坚固的正面防线,把长江沿岸连成一片。如果这一步成功的话,刘表至少有足够的能力和北方划江而治,就像后来的东晋一样。特别是在曹操与袁绍相持不下的时候,正好是刘表扩张势力的最好机会,刘表却放弃了,他只是想严守边境,结果强大起来的曹操,在击败了老对手袁绍后,转头就给了刘表致命一击。

相较于之前的“用人用其长”,后来的刘表在用人上有很多失误,虽然他手下英雄云集,但许多都和他分道扬镳,还有一些虽和他合作,却面和心不合。我们前面说过,刘表从起家到发家,用人上不看出身,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用人不看出身的刘表,这时却走入了另一个误区——看关系。他重用的大多数人才,无论出身怎样,都有一个共同点:和他有裙带关系。荆州的人才,要想得到刘表的赏识,要么要和他有亲戚关系,要么就要走他的亲戚们,尤其是他的外戚蔡家的路子,否则是很难得到任用的。刘表的性格也有猜忌的一面,他的猜忌和曹操不同,曹操有时候好卸磨杀驴,刘表更甚,基本是磨没卸,就把“驴”给杀了。比如荆州名士刘望之,因为一次进谏时言语上的冲突,就被刘表当场杀害。到他统治的后期,荆州的人才纷纷活动,要么投奔北方,要么转投西南,很少有为刘表所用的。这样的局面下,刘表又能支撑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