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为刘备做嫁裳的刘表(第2/4页)

“党锢之祸”后,刘表东躲西藏,侥幸在这场大清洗中幸存了下来。他重见天日,是汉灵帝在位解除党禁之后。这已经是公元2世纪的晚期,刘表的青春时代早已过去,常年的浮沉,让他棱角不再,更加老于世故。“党锢之祸”解除后,刘表先在中央任闲职,他很会打理关系,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和他相处得不错。到了公元190年,刘表终于得到了他一生里最重要的一次任命:出任荆州牧。这时候的东汉帝国,已经不复当年的“中央集权”,国家正处于四分五裂的前夜。刘表就任的荆州,在当时是一个战乱不断的地方。之前的黄巾起义,荆州是主战场之一,在战乱中遭严重破坏。董卓之乱之前的两个荆州牧,一个被当地乱民打跑了,一个被南方前来骚扰的部落给杀了。东汉政府此时的局面也很麻烦,权臣董卓从河西进入京城,掌控了朝廷的大权,皇帝成了他的傀儡。不甘心董卓专权的北方诸侯们,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发动了讨伐董卓的战争,位于洛阳南面的荆州,也就成了董卓要稳定的后方。刘表之前的一个荆州牧是王睿,在孙坚征讨董卓的时候,因为拒绝和孙坚合作,竟然被孙坚逼得自杀,此时的荆州,也因此陷入乱局了。为了稳定荆州,董卓想到了刘表。

这时候的刘表,已经在东汉朝廷里“中庸”了好多年。“党锢之祸”结束后,他先做了大将军何进的幕僚,何进因为和宦官不和,企图邀请边将进京诛杀宦官,却被宦官们抢先一步杀害。接着董卓进京,把持大权。刘表侥幸在这场大乱里保住了性命,这期间宦官得势的时候,他不得罪,后来董卓来了,他照样服服帖帖,已经成了典型“墙头草”人物。王睿死后,董卓面临北方各路枭雄的讨伐,需要一个听话的老实人来镇守荆州。素来老实巴交的刘表,就成了最好的人选。

公元190年,刘表来到荆州,这时候的荆州,已经盗贼四起、乱兵丛生,荆州北面的袁术,东面的孙坚、黄祖,都有吞并荆州之心。刘表到荆州后,独自骑马来到荆州重镇宣城,荆州兵乱时,当地有名望的世家大族都在这里避难。宣城的周围,有大大小小数股流贼,城里的人根本不敢随便出门。刘表不顾危险只身前来,在当地面见世家大族,争取他们的支持,其一身是胆,让各位士族们极为佩服,纷纷给刘表出钱出粮。刘表因此有了第一支效忠他的军队,以及两个堪称左膀右臂的将领:崩越和蔡瑁。

有了兵将钱粮,换了别人,就该开打了,但刘表坚持不打,他此时只有一个想法:荆州不能再打仗,也不能再乱下去了。在和崩越、蔡瑁商议过后,刘表采取了“先仁义”的路线,无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还是草寇枭雄,他都以拉拢为主。他拉拢人的方法很诚恳,对荆州当地的叛乱军队,即使是投降后又反叛的,他也非常宽容,欢迎对方再投降。比如江夏著名的贼寇陈生,起初想和刘表争个高下,被刘表打败后,眼看就要被斩尽杀绝,刘表只身骑马来到陈生大营,最终说服他投降。如上种种,让荆州的战乱日少。同时他还劝课农桑,在荆州当地发展生产,安抚流民,原本一片乱象的荆州,很快就稳了下来。

内部稳定了,荆州的外部威胁却还在。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荆州,在当时是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而这块肥肉的守护者,又是老实人刘表,这让许多枭雄有了吞并荆州的想法。当时北方实力分为“朝廷”和“盟主”两派,所谓“朝廷”,就是董卓把持朝政的东汉中央政府;所谓“盟主”,就是袁术做老大,北方各路诸侯的反董卓联盟。这两边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刘表来说,都是不能得罪的。刘表也确实做到了两头不得罪,他主动向董卓上表效忠,并且拒绝参加“反董卓联盟”的讨伐大军;对“反董卓联盟”的掌门人袁绍,也是极力巴结,经常搜罗大量财宝相送。他的苦心得到了回报,本来荆州北面的袁术一直想吞并刘表,但是得到刘表好处的袁绍,及时劝阻了袁术。而北方的董卓,也对刘表很放心,在反董卓联盟势力日大时,更一心拉拢他,荆州,也就暂时获得了和平的环境。在这个和平环境下,除了发展生产,刘表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兴文教”。他是儒生出身,对文化教育非常重视,在荆州各地兴建学校,甚至自己做老师在学校讲课。当时北方战乱,大批士子南逃荆州,对这些人刘表很礼遇,不但给他们财产和土地,更资助他们进行研究工作。这时期荆州“精神文明”建设很突出,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荆州学正是在此时形成,后来南北朝文化的交流,也是以此为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