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王濬,三分天下自他终(第4/7页)

此时的西晋政权和东吴政权南北对峙,西晋拥有整个中国北方以及四川盆地,东吴的统治只局限在江南一隅,一统华夏,貌似只剩下最后一步,但是这最后一步却不好走。长年以来,东吴的水军是当时中国最强的,西晋虽有当时最强大的陆军,放在水里却没招。尤其是东吴的主力战船,比西晋要大很多。多年以来,从曹魏到西晋,也发动过对东吴的进攻,无论陆地上打得多顺利,只要一下长江,就会被东吴打得很惨。渡江,成了西晋统一全国的“无解难题”,王濬,就是要来解决这个难题的。

王濬被调任大司农时,洛阳城就有民谣“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这个民谣的意思,是说最终将由一个叫“阿童”的人完成统一大业,巧合的是,王濬的小名就是叫“阿童”。王濬做大司农的时候,一直赏识他的羊祜也被调回了京城,司马炎经常召羊祜密谈,商议灭吴的战略。羊祜认为,平灭东吴,关键在于要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师,而要想拥有强大的水师,首先就要有强大的战船,因此他提出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造舰”计划,主要负责人就是王濬。这个计划要造大批新式战船,体积巨大,在当时号称“楼船”,既要花费国家大量资财,又要调动大量人力,稍有不慎就可能激起民变。所以计划提出来之后,晋武帝本人也很犹豫。羊祜告诉晋武帝,能完成这个计划的人,只有王濬。几经考虑之后,晋武帝终于命令王濬回任益州刺史,执行这个关系统一大业的“造舰计划”。

拿到这个计划之后,王濬才知道有多难。这个计划要求建造上百艘“楼船”,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这就好比一个现代国家需要在短期内制造几百艘航空母舰,难度可想而知。造船的主要地点,是王濬为官多年的四川地区,这项工程耗费人力物资非常巨大,很可能会成为当地百姓的负担。在四川生活多年的王濬也知道,当时的四川,一直就是“多乱”之地,因为和中央距离遥远,当地经常发生暴乱,南面的少数民族还经常骚扰此地,此时实行这个计划,是一件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

王濬迎难而上了,公元273年,这个庞大的计划在四川开始启动。从工程开始就困难重重,首先是缺人。这种新型战舰,每一艘的长度是120步,可装载士兵2000人,战船上还有高大的堡垒,堪称是当时世界的航空母舰。造这样的庞然大物,没人是玩不转的,但这时候四川真没人。早年王濬镇守四川的时候,主要精力就是开垦农田,恢复生产,当地闲散劳动力极少,而今要造船,势必就要征发大量农夫,农业荒废不说,一旦征发过度,很可能引起农民反抗。王濬很聪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尽可能缩减征发民夫的数量,调动了大量镇守四川的卫戍部队参加工程。人手还是不够,他又调动了四川各衙门的衙役甚至官吏。在这个问题上,王濬主动起“干部带头作用”,他自己就吃住在工地现场,参与劳动,如此一来,就没人敢开小差了。

工程进度安排上,王濬很有办法,比如他用当地库存的绸缎,与四川本地的土人交换木材,这就俭省了发动民夫进山伐木的工序,整个工程一半以上的木材,都是同当地各族的贸易中得来,造船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他设立了轮班制度,各地的驻军按时间轮流参加建造,尽可能节约劳动力。且王濬也知道,要战胜东吴,仅仅有战船是不够的,更要拥有一支战斗经验丰富的水师。按照一般将领的安排,肯定是先有战船,然后再训练水师,王濬很讲统筹方法,在造船进行的过程中,他就把大量水师部队调进了造船现场,一边建造,一边进行水师训练,并通过造船的过程,让士兵们熟悉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