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王濬,三分天下自他终(第3/7页)

但王濬不怕,在河东做官的时候,皇亲国戚都不放在眼里,巴郡的麻烦又算什么。不过他一反当初打击腐败时候的苛刻做法,在巴郡当地“为政以宽”,甚至还出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奖励生育”政策,规定凡是家里有男孩的,国家都给予奖励,生男孩的家庭,国家还承担部分生活费用,并且减免赋税。对于之前当地百姓需要负担的各种赋税,他也大量减免。如此一来,当地的秩序很快安定下来。

对待老百姓宽容的王濬,对待贪污腐败依然不手软,在巴郡担任太守的时候,他多次惩治腐败官员。那时候,当地的军将经常抢占老百姓的土地,王濬到来后,对巴郡周围的土地重新进行清查,凡属侵占的一律还给原主。就这样短短几年,饱受战乱之苦的巴郡,逃亡难民纷纷回归,人口土地大为增加,仅国家可以收取赋税的自耕农土地,在他在任的几年里,竟然整整增加了4倍,人口也增加了3倍。不但巴郡老百姓安居乐业,就连对面“敌国”东吴的百姓,也纷纷归附到巴郡。在他担任巴郡太守的最后一年,东吴归附巴郡的百姓数量,竟然有3万多人,对于志在一统天下的西晋王朝来说,此举自然起到了“统战”的作用。

因为治理巴郡政绩卓著,王濬很快就在西晋政坛里冒头,之后他又担任了广汉太守。广汉,就是今天的四川遂宁,在广汉太守任上,王濬干了一件差点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事。公元272年,益州军官张弘造反,杀掉了益州刺史司马晏,并派兵大规模进攻广汉。当时王濬虽然手握重兵,但西晋军制规定,调动军队需要有朝廷的命令,否则一兵一卒也不能调动,叛乱十万火急的局势下,王濬当机立断,不等朝廷下令,就擅自调动了广汉驻军平叛。这时候的广汉驻军,在王濬长期严格训练下,战斗能力很强,张弘虽然在兵力上有绝对优势,却被摧枯拉朽地平定。事后,有官员指责王濬的做法,但是在老领导羊祜的维护下,王濬还是得到了封赏,被封为关内侯,并顺水推舟,封他为益州刺史。益州刺史,是当时中国大西南最位高权重的地方官,它的辖区包括今天四川大部以及云南、广西、西藏的部分地区,可谓是“西南王”。

在这个职务上,王濬依然延续自己的“狠毒”之风,不过对象变了,主要不是贪官污吏,而是当地的各种“邪教”。当时的益州地区,虽然是西晋一部分,但是这个地区,开始并未受到西晋政府的重视,居住在当地的大部分是迁徙过来的北方农民。由于统治松散,在蜀汉政权灭亡后,各种散布怪力乱神的邪教组织纷纷活动,他们在当地欺骗乡民,成立教派,拉帮结派,奸淫妇女,甚至互相攻打策动叛乱,先前的张弘反叛,也是由当地的教派操纵。对这种问题,之前的政府部门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乐得无事。王濬是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人,他到任后立刻取缔各种邪教,对邪教徒们的犯罪进行打击。不过他并不只是“高压”,为了彻底根除邪教,他还对邪教头子们进行了公开审判,宣布其罪恶,揭穿各类邪教的骗人把戏。他甚至组织了“宣传队”,在各个村庄中来回走访,可以说是“帮助群众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同时他大搞“精神文明建设”,由官府出钱在当地设立学堂,从中原礼聘教师前来讲学,即“重教化”。此举对于整个四川的历史都有重要影响。从东汉末年战乱开始,四川地区人口增多,鱼龙混杂,当地动乱不止,文化极其落后,王濬此举,让儒家文化重新在四川大地传播开来,无论对四川的人心稳定,还是文化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多年以来的出色政绩,让王濬成了当时西晋的“优秀地方官”,也因此被调任“大司农”。他离开前,因为在益州威望颇高,当地百姓苦苦挽留,沿着四川的群山峻岭一路相送,有的老百姓居然从成都一路跟到了重庆。这次他被提拔,同样是因为得到了老领导羊祜的举荐,因为此时的羊祜,正在为晋武帝司马炎筹划一件大事——统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