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谁是西汉的“经济牧羊人”(第3/5页)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汉武帝看到卜式养羊养得好,心里很高兴,便请教卜式用什么办法来养羊,卜式的回答是这样的:第一是要按时照料羊的起居,第二是要实行淘汰政策,把那些劣等的羊淘汰出去,留下优等的,也就是说要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汉武帝听着和听天书一样,但卜式下面的一句话却让他醍醐灌顶:“养羊如此,治民更如此!”汉武帝一下子对卜式刮目相看:这个外表朴实憨厚,自称除了养羊什么都不会的牧羊人,很有可能是一位治民的大贤。所以,才有了卜式官位的节节高升,一跃成为当时西汉少有的“直升机干部”,从牧羊人直做到封疆大吏。

汉武帝还是严重低估卜式了,卜式不仅仅是一个治民的贤才,他的这番话里,还透露着一个重要的经济理论:养羊理论。

卜式的养羊理论,看着很陌生,但针对汉帝国当时的实际,却是很实用的。

卜式认为,养羊就像管理老百姓一样,两者的共同点就是:羊是要养的,老百姓也是要养的,羊要养得好,就要给予羊充分的照料,更要给予羊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老百姓要想富足,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给老百姓足够的发展空间,更要给老百姓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其实他在经营畜牧业的时候,道理就是如此,之所以要搞赊账,搞后付款,就是因为客户的购买力,也是需要去培养的,只有客户有了钱,才能买你更多的羊,生意才能好,而国家的生意要想好,关键因素,还是老百姓要有钱。这就是他的“养羊如养民”的理论。这条理论在西方也出现过,比如西方近代著名经济学家马尔克斯的“市场培育理论”,认为如果想在市场中赚钱,就必须要培育购买力。西方现代国家的福利政策,也正是因此而展开,卜式的政策,比他们早了近两千年。

卜式不但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偃师做县令的时候,卜式就继续了他的首创,当时的偃师因为长年的灾荒,生产破坏极其严重,春耕的时候,老百姓连谷种都非常缺乏,得知这个情况的卜式,做出了一个当时差点让他被杀头的决定,他打开官仓,将官仓里库存的粮食分发给老百姓做种子,让所有领粮食的老百姓俱结画押,承诺在秋收之后,除了缴纳赋税之外,更要按照官定的利息偿还所借粮食。在当时,卜式的行为可谓大逆不道,也遭到了许多官员的弹劾,但是汉武帝此时正信任卜式,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年尾,偃师县获得了大丰收,政府不但收回了大量粮食,更给国家缴纳了大批赋税。同时卜式不但像养羊理论一样,给予老百姓照料,更给老百姓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他在当地裁汰官员中的腐败分子,整治地方恶霸豪强,建树颇多。因他治理偃师的卓越成就,汉武帝又把他调任成皋,负责当地的漕运。当时汉朝的漕运,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主要就是因为讨伐匈奴,大量军队调到前线去,负责漕运的军队非常稀缺,卜式在当地采取了出钱招募的办法,由政府出钱,招募老百姓做民夫,既解决当地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又保证了漕运的畅通。值得一提的是,卜式在成皋督办漕运的时候,正是公元前119年,那一年汉帝国正在与匈奴展开有决定性意义的漠北之战,后方的物资供应极其重要,卜式在成皋的政绩,保证了汉帝国物资供应的通畅,漠北之战歼灭匈奴十几万的辉煌战绩里,有卜式的一份功劳。

公元前118年,在两任地方上政绩卓越的卜式,得到了他一生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命:齐国相。齐国是当时西汉最富庶的地区,生产发达,但是长年以来,因为持续的对外战争,齐国也出现了民力疲敝,田地荒芜的局面,特别是大批自耕农为了逃避赋税,宁愿附身在当地大户家中为奴,也不愿意为国家完粮纳税。作为当时西汉帝国的“钱包”,齐国已经破了个大窟窿,卜式的任务,就是补上这个窟窿。在卜式之前,历任齐国地方官,大多采取严刑峻法,搜捕逃亡百姓,并几次激起民变。卜式到任后改变了这种做法,他改过去的“掠民”为“养民”。首先是发布通告,勾销早年齐国百姓拖欠国家的所有赋税,并且宣布凡是愿意归家的百姓,朝廷不但既往不咎,更给予种子和农具上的资助。只这一项政策,齐地百姓就开始“归之如流水”,田地迅速开始复耕,国家赋税收入直线增长。与此同时卜式对当时已经成规模的土地兼并展开遏制,但是他不像酷吏们那样以高压为主,相反还是在税收政策上进行调整,他规定凡是土地超过一定限额的,政府将征收重税,相反,凡是愿意把土地退还给无地农民的,政府不但给予奖励,更给予减税政策。这一项政策使得齐国当地的自耕农数量就迅速增加,国家的赋税也得到了保证。与此同时,卜式继续进行了“裁汰”政策。他在齐地施行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精简机构,各级官衙裁撤了大约三分之二的冗员。对被裁撤的官员,卜式也不是裁完了就算,而是给政策,给出路,凡是被裁撤者,政府都给予土地补偿,并且发放安置费,如此一来,国家节约了大量开支,在经过多年战争劳役之后,齐地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