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谁是西汉的“经济牧羊人”

汉武帝一生的大功业不少,整人多,干工程多,打仗多,外交多,里里外外的多,都离不开一个字:花钱多。毁誉参半的汉武帝时代经济大改革,至今依然是史学界议论的话题,公认的事实是: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大改革,虽然整合了国家财政,提高了经济效益,充实了国库,强化了中央威权,但有些急功近利,其中的许多经济政策,更像是兴奋剂,虽然可以暂时起到缓解财政困难的作用,后患却无穷,他晚年时期的国家疲敝,正是因此而肇始。

但是这些“消极问题”,千百年来也一直有人为他辩护,比如明朝时期的著名大儒李贽,在谈到这个问题是就曾反问“若非如此,汝将奈何”?意思是,即使是别人,放到汉武帝当时所处的环境上,除了采取这样酷烈的经济政策,还可以有别的选择吗?千百年来,这一直是大家的一个共识,引领这场大改革的桑弘羊,也一直被看做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

然而事实上,当时的汉帝国,完全有可能走上另一条路,因为就在汉武帝在位的时期,有一个同样优秀的经济学家,不但看出了当时汉朝经济改革面临的隐患,更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人虽然没有桑弘羊名气大,但是他的眼光却同样睿智——卜式。

卜式,洛阳人,和桑弘羊类似的是,他也是商人出身,比起桑弘羊的“富二代”身份来,卜式是个白手起家的励志人物。他的家庭,原本经营畜牧业的小康之家,但小时候父亲去世,家里还有母亲和弟弟。有弟弟,也就有了财产纠纷,家里闹分家,弟弟总想多分点,母亲疼爱小儿子,也向着弟弟,身为长子的卜式不计较,他干脆大手一挥,把父亲名下的大部分财产都留给了弟弟和母亲,自己仅带着100多只羊分家另过。当时邻居朋友都笑话卜式傻,但分家没几年,卜式就迅速发家,成了当地的畜牧业大户,他名下的牛羊财产,多达上千头,而且还买了大宅子,成为河南当地有名的富户。

卜式是怎么发家的?当时的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只有河南当地的记录中,有一些说法,一是卜式在牛羊的饲养上很有学问,特别是对草料的配比和饲养时机的把握,很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他的牛羊比其他商户长得快,也更膘肥体壮,因此求购者云集。另外一条,就是卜式的经营方式很有意思,当时的牛羊交易,一般都是现款现付,一手交钱,一手交羊,卜式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在买卖的时候,首创了“后付费”政策,即前来求购的商户,如果手中的钱不够,可以先行支付一部分,余下的部分,可以在之后补足,但附带的条件就是,按照滞后支付的日期,需要再额外加付相应的利息。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条件有限的自耕农家庭,卜式更推出了“白给”政策,即前来求购的普通农户,可以不支付一分钱就带走牛羊,然后在年尾偿还欠款并交付利息。如此一来,虽然卜式的牛羊价格比其他人要高得多,但是大部分人都买得起,客户自然比其他人多,发展的速度也极其快。到了公元前122年左右,卜式的畜牧产业,已经是河南当地最大,俨然一方富豪。

卜式不但能挣,更能花。他本身就是一个性格慷慨的人,当年分家的时候不计较,后来做买卖的时候也不计较付费问题,有了钱,更不计较花钱问题。公元前122年,汉朝反击匈奴的战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国家花钱甚多。特别是在这一年,汉帝国大规模的开发新夺取的河套地区,移民几十万人并且修筑城防,移民恢复生产要钱,驻军吃饭也要钱,打仗更要钱。这时期的西汉富商们,喜欢趁火打劫,当时连年战争,国家花销巨大,各类生活用品紧缺,富商们往往用囤积居奇的手段谋取暴利,西汉帝国在这一年,仅大米的价格就比汉景帝时期上涨了一倍,可谓是“通胀经济”。卜式经营的畜牧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商机,因为当时对于战马牛羊的需求,从国家到老百姓都非常大,只要学着其他商人的样子继续搞囤积,貌似发国难财不是什么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