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春秋也有平民起义(第2/3页)

虽然在春秋的早期,民溃日益增多,但这样的反抗,大多还是以老百姓逃亡,非暴力不合作为主要方式。真正给统治者带来巨大打击的,是老百姓开始拿起武器,为了自己的生命和尊严,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进行硬碰硬的斗争。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录的这一类事件,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个国家——卫国。

卫国是春秋各国里,老百姓暴乱反抗次数比较多的国家。卫国曾有贵族感叹:“凡是卫国有祸乱的时候,老百姓就要起来造反。”但老百姓真正拿起武器造反,最早发生在卫国的卫庄公时期。

卫庄公在位时,无休止地大兴土木滥用民力,长期得不到休息的工匠们终于愤怒了。公元前478年,工匠们愤怒地拿起武器,包围了卫庄公的宫殿,吓得卫庄公慌忙翻墙逃窜,连大腿都摔断了。此事只过了9年,卫国侯卫辄好了伤疤忘了疼,又开始大修宫殿,这次工匠们的反抗更加暴烈,他们干脆联合了卫国的失势贵族,发动了对卫国王宫的进攻。战斗之中,工匠们拿着工具做武器,和卫国士兵浴血奋战,吓得卫侯辄仓皇逃窜。有卫国大臣想用武力镇压,然而更多的大臣却绝望地说,现在是“众怒难犯”啊。两次工匠暴动,使卫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而大规模的民间抗暴运动,却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比起工匠来,受到统治者压迫更沉重的,是那些毫无地位的奴隶们。

工匠们固然生活艰难,但总算还有口粮的保证,相比之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奴隶们,更无社会地位、尊严,甚至没有生命的保障。在奴隶制日益崩溃的局面下,大规模的奴隶抗暴,也是注定要到来的。

春秋战国到了中期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大规模奴隶的逃亡。比起早期很稀罕的“民溃”来,在战国中后期,奴隶逃亡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这些逃亡的奴隶们,最初是借着各国国内宗族的覆灭获得自由身,后期就干脆成群结伙,逃离奴隶主的统治。逃亡后的奴隶们,主要采取流动生活的方式,或者三五十人一群,或者几百人一伙,在各国的交界处活动,主要以打劫为生,也有人逃入无人进入的山泽丛林,以种地为生。从春秋中期开始,各国对奴隶逃亡的惩罚也越发严厉,甚至发展到了举家连坐的地步,但大规模“盗贼聚集”的情况越来越多。这时期列国之间的战乱日多,各国应付对外战争尚且力不从心,对逃亡奴隶问题根本无暇顾及。到了春秋晚期,中原大地已经出现了多达万人的逃亡奴隶团伙,他们主要通过劫掠富人,甚至抢掠奴隶主的方式来维持生活。早期战国思想家墨子的著作里,就曾清楚记录过这时期的景象。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奴隶抗暴运动,是公元前522年的郑国奴隶起义,当时有数千郑国奴隶,集中在河南中牟的一个大湖中央,与郑国统治者分庭抗礼,郑国派遣贵族子大叔率军镇压,面对绝对优势的敌人,奴隶们奋起反抗,几千奴隶战斗到最后,也没人投降,最后全部殉难。这场历时数天的反抗运动,是春秋时代大规模奴隶起义的先声。16年后,楚国的奴隶们又搞出了大动作,这一年正好是楚国国都沦陷的时候,吴国的大军一举拿下郢都,楚国国王楚昭王狼狈逃窜到云梦泽地区,却不想遭到盘踞在这里的流亡奴隶的攻打,数万奴隶向楚国残兵发起了奋勇冲锋,一时间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杀得败退的楚军丢盔卸甲,连楚昭王本人也被奴隶们刺伤。后来秦国派兵救援楚国,在云梦泽扫荡了这一支奴隶起义队伍。虽然如此,这时期的奴隶起义,还都处于分散小规模的状态,大规模奴隶起义,却是春秋末期的事情。

春秋末期,中国大地一南一北,相继发生了两起大规模的奴隶起义。一是北方鲁国的“盗跖起义”。“盗”,是史家对起义者的称呼,“跖”,是起义领导者的名字,这个叫跖的起义者,原本是鲁国的一个逃亡奴隶,他的身份说法多种多样,但是普遍的记录是,他曾经因为逃亡遭到惩罚,被砍掉了一只脚,后来他聚集了一支千人规模的队伍,转战中原列国,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每到一处,都大肆惩罚当地的奴隶主,释放当地奴隶,并将奴隶主的财富分发给老百姓。他的队伍人马不多,最盛的时候也只有几千人,但是其坚持战斗的时间,却长达10年以上,在这10年里,大批的奴隶主贵族死在他的刀下,大批的奴隶得到了他的释放。他的起义事迹,在当时广泛记录在诸子百家的著作里,《庄子》《孟子》《商君书》《吕氏春秋》,对此都有明确的记录,足见在当时影响力之大。与盗跖齐名的,就是发生在南方楚国的庄矫起义,这场起义大概发生在楚国春秋末期,按照韩非子的说法,当时的庄矫有兵马上万人,楚国贵族被打得“分而为三四”,甚至楚国的国都也被他一度攻克,大批奴隶主贵族被他处决,比起盗跖起义来,庄矫起义的参加者更为广泛,以奴隶为主体,还包括普通的士兵,下层工匠,以及城市手工业者。传统的奴隶制度,在历次的打击下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