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 “圣墓”的终结(第2/4页)

而现在,中国人在回顾那一页页看似辉煌的历史篇章,除了激情,人们似乎又有太多的反思、太多的忧郁、太多的困惑。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震惊了世界;1945年6月5日晚,杨朔铭在发表一个简短的电视演说后,印有镰刀斧头的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悄然取下,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历史,可以说划上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句号,这也同样震惊了世界。

从“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十月革命到今日莫斯科的陷落,搅动着昔日如火如荼的革命圣地,同时搅动着无数政治家和思想者的敏感神经。莫斯科曾经一度是全世界无产者向往的革命圣地,克里姆林宫的金顶向全世界闪耀着熠熠的光辉,蓝丝带般的莫斯河曾经在多少人的心中汩汩流淌。

中国人已经学会,在牢记历史的同时,正快步走向未来。

历史与现实、辉煌与黯淡、复古与时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与历史进程的现实的强烈反差,是如此的突兀,又是如此的令人费解。虽然革命的灵魂已经荡然无存,但如果想弄清楚那些历史的悬念,找到一个明明白白的答案,确是一个苦涩而又非常沉重的话题。当杨朔铭用激情感觉那块神圣的土地,用多元化的思考触摸那片广袤的艺术之乡时,不禁使他记起一句俄国人的名句:“用理智难以理解俄罗斯。”

俄罗斯确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俄罗斯人民确实是伟大的人民,他想只有让俄罗斯人民自己的诉求和实践去理解吧!怀念是为了防止悲剧重演。人们会用理智和行动告慰“伟大导师”的在天之灵。

此时,位于莫斯科红场克里姆林宫墙外侧的列宁墓的人,都无不为列宁尸体保存完好程度感到惊讶:列宁躺在位于地下3米的凭吊大厅中央,头颅和双手露在外面,在灯光的照射下(为了这次参观活动而刚刚恢复的),列宁虽然脸色灰暗,但仍然显得栩栩如生,使许多人常常产生这是否真是列宁的怀疑。惊叹之余,人们对俄罗斯高超的尸体保存技术表示钦佩。

“我们找到了一位在列宁墓工作的科学家,他透露了关于列宁尸体保存过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林毓英上将说道。

“噢?”杨朔铭的眉毛微微一扬,“他都透露了些什么?”

“这位科学家名叫伊里亚?鲍里索维奇?兹巴尔斯基,是参加列宁尸体保存的主要科学家。他的父亲就曾从事过列宁尸体保护工作。1934年1月,经父亲推荐、苏联政府委员会批准,大学尚未毕业的兹巴尔斯基就被安排到列宁墓,专门从事尸体保存工作。”

“1924年1月21日,列宁在莫斯科郊外的戈尔克村去世。23日,列宁尸体便被运到莫斯科市巴维列茨基火车站,并在零下28度的严寒中转到联邦大厦,安置在圆柱大厅中。列宁逝世当天,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1000多封电报,要求永久保存列宁尸体,供人世代瞻仰。26日,苏维埃会议正式批准了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的决议,决定在红场一侧建立列宁墓,永久保存列宁尸体。27日,安葬仪式在红场举行,列宁尸体被安置在一处临时墓地中。”

“由于在常温下存放时间较长,列宁尸体已出现了一些变化。脸和手出现了黑色斑点和褶皱,嘴唇、眼睑等处开始出现微小的错位,皮肤呈土灰色,耳部干瘪,整个身体和手部均出现大面积灰绿色尸斑沉着。1月26日,列宁尸体已呈现‘危机状态’,一些专家认为不立即采取措施,尸体保存计划就可能泡汤。”

“苏联政府专门委员会在对尸体进行检查后还做出这样的记录:‘……鼻头,主要是下部表面和鼻翼有轻微色素沉着,呈革状,变薄。上眼睑下垂,眼球凹陷。眼睑肤色,特别是下眼睑呈严重土灰色。左眼下眼睑软骨边缘以下变形,眼睛微张。耳轮干化,向内部和前方卷曲。’就在26日当天,专家开始对列宁尸体进行紧急处理。专家先用含有醋酸和过氧化氢的溶液对尸体内腔进行处理,然后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使防腐药剂能够深入皮肤和骨头内部。一星期后,尸体再浸入酒精溶液中。列宁尸体经过处理后状况得到了极大改观,皮肤的颜色也大大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