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夏季攻势(第4/4页)

事实上,北线华军此前由于得到的补充兵员较少,攻击力不足,只能凭借充足的弹药,以火力杀伤当面的苏军士兵。为此,华军经常发动佯攻,引诱苏联士兵离开掩蔽部进入战壕,然后再用大炮把他们轰掉。这种战术被称为“磨面机”。但花招用多了,也产生了副作用:苏军将大量士兵撤出一线,只留下少数屏护队。同时修建了密集的交通网,保证部队可以及时进入战线。

1944年7月22日凌晨,震天的1943年,部署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苏军280毫米口径炮火和漫天盖地的机群打破了宁静。除了轰炸和炮击,华军还实施了列车重炮轰击。

华军长达150分钟的凶猛炮击,仅第空军13集团军和陆军第2战斗航空军就出动了540个架次。暴风般的炮火扫荡了苏军防御前沿,将战壕“烫”平!最初几分钟内,有的苏军步兵团就被炸死大半,有的团只有5至6人残存;苏军第1步兵师23团几乎被炮火歼灭!

炮击刚刚停止,从浓烟和沼泽中涌出了密集的华军步兵。但苏军并没有沉寂,残存的一线士兵进行了顽强抵抗。通过便利的交通网,他们很快就得到了其他地段和第18集团军预备队的支援:第58步兵师,第28坦克歼击师,第126步兵师,在战车配合下,及时加强了苏军防御。仅华军第67集团军当面,苏军就增加到7个师。中国方面也不断增兵,大量中国援军的抵达,使战斗变得空前激烈。

血腥的战斗无法深入纵深,陷入一米一米的缠斗。但华军也不急于阻断苏军的增援路线,而是把他们放入战线,置于凶猛的炮击之下。

从7月29日起,华军开始采取新的杀伤模式,以庞大的空军,包括大量远程飞机,对苏军纵深实施密集的空中打击。用梅列茨科夫的话说,中国飞机几乎“不限制汽油用量并慷慨地供应炸弹”。华军第一次空袭就动用了733架飞机,以后各次也有600—750架参加。从库里卡和乌里扬诺夫斯克至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之间的交通线均在袭击之列。空袭一直持续到8月12日。

在地面,华军继续寻找苏军的弱点。8月11日,第8集团军集中5个师和2个重型坦克团(总计30辆“白虎”坦克)的重兵,企图从德国志愿军第5山地师手中夺取一个很小的桥头堡。依靠压倒优势,华军眼看就要获得胜利,却遭到德国志愿军第132步兵师的反击和重炮猛轰,险些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