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千呼万唤始出来(第3/4页)

当山口多闻回到自己的旗舰“苍龙”号航空母舰上时,甲满上已经排满了准备起飞的战机。

山口少将看着一架架斗志昂扬的战机和远处的一艘艘航空母舰,一种自豪的感觉油然而生。

事实上,日本人在发展航空母舰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不比中国和美国差太多。早在1934年11月,日本即动工建造“苍龙”号航空母舰。“苍龙”号的排水量为28800吨,载机63架,航速为34节。尽管后来签订的《伦敦海军条约》放宽了《华盛顿条约》的限制,但日本人并不满足。他们的理论是,只要日本下一艘航空母舰在条约期满以后竣工,就不能说日本违约。日本无意续约,所以对“苍龙”号的后续舰“天龙”号的设计作了很大改动,排水量更大了。

日本人根据1937年海军扩充计划建造另外两艘航空母舰时由于不再受任何条约的限制,设计师们第一次能够按照规定的技术规格,设计所需尺寸的航空母舰,即“翔鹤”号和“瑞鹤”号。

“翔鹤”号和“瑞鹤”号的标准排水量35675吨,各载机82架,航速34节。由于日本飞机特别轻,起飞无须外力帮助,因此没有装弹射器。两舰均配备了11组拦阻索,舰首3组,舰尾8组,有两层机库,三部升降机;最前面的一部在中线,另外两部在左右两舷(不对称)。起初日本人准备把烟囱安排在两舷侧,为了吸取“天龙”号的经验,重新审查了设计,最终在右舷侧装了两个弯曲的烟囱和一个小型上层建筑。

“翔鹤”和“瑞鹤号”是日本航空母舰中的一对骄子,并成了其它一些航空母舰的设计基础。和“龙骧”号轻型航空母舰一样,它们的干舷很高,风浪中航行时海浪打不到飞行甲板。舰首装了一部很大的“零”式水听器或被动式声纳,用以探测敌潜艇。不过,军舰只有低速航行时,水听器才能有效地进行工作。舰上的防御武器很强,有八座89式双联装127毫米40倍口径高射炮和12座三联装25毫米炮。此时日本航空母舰甲板上的战机开始一架接一架的起飞,日本人在飞行甲板上的一套作业方法和美英不同。飞行长和另外两名军官在舰桥上负责指挥。一名军官在飞行甲板上指挥飞机的运动,如滑跑。起飞程序很简单:飞行长或者他的助手举起一面小白旗,这就是向飞行员发出的起飞信号;每隔20秒钟起飞一架,不再发令;如果飞行长打算结束起飞作业,他就放下小白旗。需要降落的飞机要在离航空母舰大约400米到600米的地方做反降落航向飞行,表示它要求降落。在飞行甲板作好准备后,甲板飞行军官(日本人叫甲板整备员)则用闪光灯通知飞机降落。距上层建筑最近的飞行员在离航空母舰大约800米远的地方从200米高度开始降落。飞行甲板上并不发出什么信号来帮助飞行员判断他的降落方向是否准确,飞行员必须自己判断。在飞行甲板前端有一个蒸汽喷管,用蒸汽的流向显示甲板上的风向;飞行甲板的中央和边缘有一排灯,用以标识飞行甲板的高度。

相比于中美两国,日本人的装备和情报工作可能有些逊色,但他们的航空母舰战术还是相当高明的。日本人不仅把每一艘航空母舰看作特混舰队(由一位将军衔的指挥官指挥)的战斗力核心,而且将每一艘航空母舰都当作一个独立单位来行动。就是说,支援舰艇为航空母舰提供最有效防空保障的同时,航空母舰本身要在防空和反潜中首先发挥最大作用,在航空母舰之间,战斗机巡逻和轰炸机空袭两者都能统筹安排,两艘航空母舰的兵力可以同时攻击一个目标,加倍打击敌人。而中国和美国航空母舰的行动准则是,在不打乱整个作战计划的前提下,指挥特混舰队的每一位将军视情况需要,可以自行其事。然而,这种做法在实践上往往导致战术配合失调,给警戒舰艇增加负担;每艘航空母舰要单独派出战斗机进行巡逻,为攻击部队护航;水面舰艇要承担防空和反潜双重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