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北京会议(六)(第2/4页)

韦坤和其他人对看了一下,见到大家都很认同的模样,韦坤说道:“好吧。我们和你们签约。”

意大利匠人露出了意外的表情,他们没想到事情居然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最初的时候,这些人是因为在意大利不好难找工作,看到了意大利银行担保的招工告示,将信将疑的前来非洲工作。在意大利人普通工匠的看法里,非洲还是个蛮荒之地。即便是统治这片蛮荒之地的是中国人,据说中国人在苏丹种苜蓿,养牛,搞的很不错。意大利人依旧认为这里还是蛮荒之地。

到蛮荒之地讨口饭吃,这帮意大利人的心理压力已经很大,没想到负责审核他们的居然是一群中国官员。意大利人能理解移民署官员当道,技术审核居然是官员管。以意大利的传统来看,只能用岂有此理来形容。更离谱的是,官员们提出的问题如此尖锐,直接就问到了这些匠人们掌握的核心技术。做了不小的心理斗争,才有匠人讲述了问题的关键。

在匠人们怀疑这帮官员是不是能听懂这些话的时候,他们得到了签约的结果,这就更加令他们意外。在意大利,政府任命的官员都被认为是王八蛋,事实证明他们除了颐指气使与横征暴敛之外什么都不会。在意大利乡村和南部,“你就是警察,你全家都是警察”,属于非常恶毒的咒骂。所以匠人们觉得这种签约里面定然有很大问题。方才说话的那位匠人看了一眼带他们来的银行人员,见到银行人员并没有讶异的表现,心里面有些安定下来。然后他开口说道:“老爷,这里有适合养牛的山?”

韦坤爽快地答道:“这里当然没有,不过向南到埃塞尔比亚那边有高原,高原上气候凉爽,蚊虫应该比较少。我原本只是知道那边有很多人养牛,你这一说我才知道那边养牛的人多是有理由的。”

听着韦坤的话,匠人们的神色都变得很讶异。这位统领苏丹的官老爷在意大利大概得是个王爷,可是这位王爷的言谈举止与其说是一位官老爷,还不如说是一位非常精明而且和气的商人头头。因为一般的官老爷遇到他们不理解或者无法掌握的事情时候,总是会表现出生气,而不是立刻按照匠人的看法去解决问题。这位老爷的反应已经不是意外,而是异常。

“不过……”韦坤继续说道。听到翻译说出这两个明显要刁难人的话,工匠们反倒觉得心里面安定不少。

韦坤继续讲道:“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牛群都送到山区去养。还得有一大部分牛群在尼罗河两岸的苜蓿区养殖。没有这些牛,我们就没办法用牛粪肥地。而且我们还没建成通往埃塞尔比亚高原的铁路,苜蓿运输并不方便。你们必须有人留在这里,看看能不能让在平原地区的牛的牛皮少受些伤。或者想办法提高一下牛皮的质地。”

工匠们听了这番话之后,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有几个人甚至有种荒谬到想生气的感觉。堂堂的地方诸侯,官方委派的老爷,装什么干活的人呢?难道这样的官老爷真的会亲自去劳动,至少是会亲自关心劳动的苦哈哈们的生活,帮助他们不成?如果做不到,说的就跟真的懂劳动一样有啥意义?让这些工匠在内的苦哈哈们诚心诚意的为官老爷卖命么?

所以合同签署之后,韦坤要求工匠们和他一起去看看养牛的地方,工匠们心里面都一万个不愿意。只是愿意不愿意都必须服从雇主的意愿,现在东非行政区官方就是这帮工匠的雇主。心里面老大不高兴,工匠们在出发日随着韦坤等人一起出发了。

见到队伍之后,工匠们就傻了。只见一种都穿着同样校服的黑人小东西们在侍从和侍女的带领下,还算是井然有序的上了船。工匠们忍不住窃窃私语,出行带着孩子当侍从,这些中国老爷摆谱的手段未免太稀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