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难民潮(第2/3页)

但是这一次,南逃的大门突然对所有人敞开了,不但能自己走,还能带上全家,而且几乎不需要任何代价,不需要冒任何风险。只要你细软铺盖一卷、跟着大队往南走上一百公里就行。唯一要舍弃的,就是家里的那间房子而已。但是收获的可是自己全家的整个命运改变,还有自己整个家族后代命运的改变。

虽然政工队MM喊得声嘶力竭,但这些北清百姓们根本就听不进去。祖祖辈辈在北清的环境里,“官方保证只能听听而已”的观念早已深入每个人的头脑,根深蒂固,成了基本常识。哪怕现在做保证的是他们向往的南明,也无济于事。

有些MM急了,跳下车来冲到“难民潮”里,挨个的劝,连劝带拉:

“大叔,你们这样一走了之,家里的房子怎么办?就不管啦?”

开始这些百姓看她们虽是女的,好歹也是明军军官,还不敢怎么样,被她们拉住了,老年人们只敢好言好语地陪笑道:

“不碍事的,不碍事的,我们就是往南避避乱,看好局面儿了再回来……”

“没事没事,呵呵,家里有亲戚不走的,帮我们看房子……”

“对,呵呵,不要了……俺那间破房子,破得不像样了,正不想要了呢,你们要不来,俺都得把它拆了……”

一会儿功夫,“难民”们看出这些明军MM也只敢嚷嚷,并不会把他们怎么样,胆子就大了起来。不少脾气暴躁的直接吼道:

“你们南明不是自由迁居吗?反正这里和南边都是大明的地方了,那我们现在就是在大明境内自由迁居的,你管不着吧?”

就这么一句,把好几个政工队MM噎得说不出话来。

其他的难民一看这句话有效,纷纷便把这句话当作法宝祭出来。别说,那些嚷嚷的厉害的明军军官、女兵们,一听这句话,立马没词了,哑口无言。

很快,这句“口诀”神速般地传遍了整个南阳难民潮。

……

这种料想不到的局面,马上被报告给了南京。这是政治问题,但因为是军队报上来的,当然先是报到他们的上级——统帅部,一直报到张照先那里。人民卫队政工队也第一时间上报给了司令部,向小强也同时知道了。

这并不是统帅部和人民卫队接到的第一份报告。在右路攻势区,也同样有大量的北清百姓聚集在长江北岸,试图涌入大明。工兵部队刚刚搭建好的少量浮桥,就遭到了很多难民的冲击,很多冲锋舟也被难民偷去过江用了。现在部队不得不抽调大量兵力维持局面,阻止这些难民。

向小强和张照先总参谋长商量了一下,都认为一定要采取措施,制止这股大规模的恐慌迁移。这对战争不利。他们决定先就近上奏给陛下,先跟陛下商量,争取成功忽悠陛下直接下旨,先禁止大规模南逃。

一老一少慢慢往朱佑榕的住处走,一边小声商量,待会儿怎么合伙忽悠陛下,不能让内阁政府掺和进来。如果陛下非要让内阁政府处理的话,那就很难说了。内阁肯定是优先从政治层面考虑问题,很可能不同意军队阻止南逃。

这很有讽刺意味。同一块土地,同一批居民。北清在这里的时候,就整天想着怎么阻止南逃。现在南明在这里了,也要想着怎么阻止南逃。

……

现在朱佑榕又住进了紫金山要塞。开战第一天,朱佑榕也是兴奋得不行,也忙得不行。她一白天往中央指挥厅跑了几回,半懂不懂地关注着前线战事。表妹郑玉璁和舅舅一家人也搬进来了,他们也是早上才得知明清战争这么回事儿,都说朱佑榕太沉得住气了,这么大的事儿也没先跟自己家里人打个招呼,弄得堂堂延平王,也是和小老百姓一样是听广播才知道的。

朱佑榕还得哄着他们,还得不时的处理各国的外交事务。今天早上算是震惊世界了。世界的眼球焦点一下从西班牙转到了东亚大陆。开战的第一天里,各国政府都拍来电报、打来电话、或者委托驻明大使、或者召见大明驻本国大使,总之,都想尽快地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大明是不是真打算打一场全面战争,是不是真打算统一中国。